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有李佳和梦凡为他护航 >> 正文

有李佳和梦凡为他护航

发布时间:2025-05-01 21:16:05 来源:忱还绷

最近刷到阿杜一家子拍短视频,真让我感慨万千。

这哥们儿原本就是个普通打工人,前两年突然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起来,现在整个家族都成了"斜杠青年"。他家那台老式摄像机都快成传家宝了,从早到晚架在院子里拍个不停。最逗的是他八十岁的老娘,现在出门买菜都能被粉丝认出来要签名,这搁二十年前谁敢想?

先说说阿杜那老表,这小子脑筋转得飞快。别看平时在村里闷声不响的,真要干起事来门儿清。这不,上个月刚把村东头闲置的仓库改成摄影棚,现在天天举着云台跟拍阿杜他妈。要说这老太太也是个人精,别看头发花白,拍起段子来比年轻人还利索。前两天她戴着老花镜教观众腌咸菜的视频,居然能卖出三千多单辣椒酱,连快递小哥都惊得直咂嘴:"这老太太往家门口一坐,货都卖得比超市快!"不过街坊们议论最多的还是李雨鑫。这小子本来在县城电子厂打工,每月就挣那千把块钱,现在回村搞起了香菇种植。有意思的是他拍视频不炒鸡汤不卖惨,就实打实记录怎么给菌棒打孔、怎么调节大棚湿度。有回暴雨把大棚冲垮了,他蹲在泥水里修塑料膜的片段,愣是涨了十万粉。更绝的是他姐夫阿杜在旁边客串技术指导,两口子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把专业知识说得跟唠嗑似的。现在他家香菇大棚成了网红打卡点,连省农科院的专家都来取经。

要说这里头的门道,还真值得琢磨。现在这短视频平台,光靠单打独斗早不够看了。阿杜家这是玩起了"家族IP矩阵"——老太太负责情怀杀,老表主打技术流,小舅子搞产业结合,各司其职又互相导流。就像他们上个月拍的"三代同堂做电商"专题,从老太太教挑山货,到老表打包发货,再到小舅子算账,完整展现产业链,看得人直犯嘀咕:这哪是拍视频,分明是开眼界啊!

不过业内人也提醒,这种家族模式看似热闹,真要长久发展还得看真本事。就拿李雨鑫来说,他现在每天雷打不动做三件事:凌晨四点进大棚记录温湿度,中午拍种植教学,晚上搞直播答疑。有回观众问他咋不请专业团队,他挠着头说:"请人得花钱,还不如自己学。"这话糙理不糙,现在很多网红团队光鲜背后都是血汗,反倒是这种笨功夫更容易赢得信任。

阿杜他妈的"躺赚"说起来轻松,细想却有更深层的商业逻辑。现在平台算法特别吃"银发网红"流量,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出镜,自带亲切感和反差萌。她那句"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给大伙儿带货"的口头禅,不知道戳中了多少在外打工游子的心。更别说那些"给阿婆加鸡腿"的评论,本质上都是情感消费。不过话说回来,能把中老年群体运营得这么溜,可比年轻人玩套路难多了。

看着这家人红红火火,村里人也分成了两派。支持的说这是新时代农民转型,反对的念叨着"不务正业"。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确实带动了周边产业:隔壁王婶的土鸡蛋不愁卖了,村头的快递点件量翻了三倍,连镇上的物流公司都专门开了条冷链专线。最让人意外的是,以前总被说"读书无用"的李雨鑫,现在成了县里职校的特聘讲师,专门教年轻人怎么把手机变成赚钱工具。

不过光鲜背后也有隐忧。有回看到阿杜在直播间吐槽,说现在每天开播十几个小时,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更现实的问题是,家族成员分工看似明确,真遇到利益分配还是容易闹矛盾。上个月他小舅子和老表因为选品的事吵得差点翻脸,最后还是老太太出面才摆平。这些细节提醒我们,家族企业模式虽然成本低,但管理起来真不是拍脑袋就能行的。

说到底,阿杜家的走红不是偶然。他们踩中了短视频发展的风口,又把乡土资源转化成了内容优势。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模式能不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当新鲜感过去,是继续深耕产业还是转型IP运营?这些问题,恐怕连当事人都没想明白。

现在刷到他们的视频,我总会多看两眼。不是因为猎奇,而是真能从中学到东西:李雨鑫教种植时的那份认真,老表剪辑视频时熬红的眼睛,老太太面对镜头时的松弛感,都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头。或许这就是新媒体时代最真实的创业图景——没有光鲜背景,没有资本运作,有的只是普通人抓住机会的狠劲。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这种家族式自媒体能走多远?是真能闯出新天地,还是昙花一现的热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