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回粉丝:一次给你讲明白,中国为什么不需要“战略”轰炸机 >> 正文

回粉丝:一次给你讲明白,中国为什么不需要“战略”轰炸机

发布时间:2025-04-27 20:43:31 来源:锋行天下

还是很多人的回复:

从这张截图就能看出,哪怕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不少人对战略轰炸机抱着极高的期待。他们盼望着一款能飞得更远、挂着核弹、在全球巡航的大飞机,仿佛只要造出来了,就能把国家安全“升华”到另一个层次。

这种情绪,其实很熟悉。

前不久,不也有很多人在网上喊着要复活战列舰吗?一边是轰炸机,一边是战列舰,都是曾经辉煌、如今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存在。大家怀念的不止是武器本身,还有一种对“大杀器”的浪漫幻想。

但幻想终归是幻想。真正决定国家武器发展方向的,永远是冷酷的现实——而不是某种情怀补完。

首先,w君先要告诉大家的一个赤裸裸的现实——美国是需要轰炸机的。这是和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作战方式有直接的关联的。

目前美国主要的作战形式是不对称战争,什么叫不对称战争?翻译成白话,就是——专门挑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对手下手。在咱们看简单的理解就是“欺负人”了。

无论是上世纪末的南联盟,还是后来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美国所面对的,基本都是军事能力远远无法与之匹敌的国家。对于这样的对手,用轰炸机进行常规空中打击,不仅能迅速摧毁指挥系统、基础设施,还能在心理上造成压倒性的威慑效果。

在这种军事打击的情境中,使用轰炸机无疑是最经济的打击手段。——没错,这是一笔赤裸裸的经济账。相比动用航母战斗群满世界跑一趟、或者发射一枚洲际导弹这种成本动辄数千万、上亿美元的手段,轰炸机带着常规炸弹飞过去投一波,效果足够,成本又低,威慑力还强,完美符合美国“低代价干预他国内政”的需求。

W君所有的内容,都不会带有情绪,主要会给大家真正的理化公式、运营数据来说明问题,那么咱们就可以给大家计算一下经济账,看一下美国在“轰炸”这件事上的明细账。

先做一个背景信息,如果美国要轰炸巴格达需要怎么制定作战计划?

有几个选择:

首先,最传统的选择,是派出B-52H轰炸机。这架飞机虽然服役已有几十年,但凭借巨大的载弹量、超长航程、良好的可靠性,仍然是美军执行大规模常规空袭的骨干力量。B-52可以从位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的基地起飞,直接飞往巴格达投弹,来回一趟大约需要11,600公里的飞行距离。

第二个选择,是使用B-2A隐身轰炸机。这种飞机能以隐身能力突防最密集的防空系统,主要部署在美国本土的怀特曼空军基地。从怀特曼起飞打击巴格达,单程距离高达11500公里,往返超过23000公里,途中至少需要三到四次空中加油支持。

第三种选择,是出动F-15E打击鹰或F-16C战隼这样的战术战斗机,挂载常规炸弹,依靠前沿基地(比如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进行中途补给与起降,形成小规模、多批次、灵活打击。

第四种方式,则是依靠航母战斗群,在波斯湾附近海域部署,以F/A-18E/F超级大黄蜂或历史上的A-6E入侵者舰载机为主力,从海上进行打击。

有了起点,咱们就可以计算成本,看似最便宜的方式是从就近的美军基地起飞F-15E对巴格达进行空袭。最近的空军基地就是位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距离巴格达只有1100公里。

但是,这件事还得讨论,例如去年10月卡塔尔就对外公开表示,不允许美军利用乌代德空军基地针对中东的其他国家去进行打击。所以,能不能干成这件事,还得看基地所在国的态度。并不是说美国在别的国家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就可以大大咧咧的在这个军事基地起飞飞机去打击这个国家的邻国。假使这件事可以做,那么能起飞的飞机也就是F-15E或者F-16了。

说下F-15E的挂载量,下面这张图其实是吓唬人的:

如果一架F-15E满挂24枚MK-82炸弹,是根本飞不到1100公里之外的巴格达的。

所以,咱们得按照真实案例配置来看,根据参加过海湾战争的前飞行员TimBennett回忆,他的长机通常携带4枚GBU-10激光制导炸弹和4枚AIM-9响尾蛇导弹,而其僚机则携带十二枚500磅MK-82炸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设置了。

我们计算下成本:F-15E一次空袭携带12枚MK-82攻击距离1100公里处的目标,单计算飞行时间约为3小时,F-15E的战时飞行成本根据美国国防部2022财年数据为19,747美元/小时,考虑到战时任务维护附加费用(+20%),实际作战飞行小时成本为23696美元/小时,这部分飞行成本就是71088美元。乌代德空军基地运营成本每年已超过10亿美元,分摊到单次任务支出费用为18000–22000美元。后勤/武器装填/电子支援费用,咱们计算8000美元。飞机寿命折旧费用约为9000美元/小时,飞行3小时即为27000美元。总计综合作战成本为大约126088–130088美元。每次投弹的动作均摊下来就是10840美元/枚。

如果是B-52H呢?

B-52H通常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基地起飞,执行类似任务时单程大约5800公里,来回约11600公里,飞行时间大致是14小时。根据美国国防部2022财年公布的数据,B-52H的飞行小时成本为40653美元。考虑到远程作战任务同样要增加20%的维护附加,所以实际作战飞行小时成本为48783美元/小时,总飞行成本大约为683000美元。

B-52由于航程极远,一般任务只需要两次空中加油。按标准加油支援开销增加15%的惯例,加油后总飞行费用大约是785000美元。

迪戈加西亚基地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地理孤立、设施维护负担大,年运营支出也接近4亿美元,平均到单次大规模出动任务,单架B-52分摊的基地运营费用在10000–12000美元左右。

后勤武器挂载、弹药装填、电子支援等费用,按大型轰炸机标准,一次任务估算在50000美元左右。B-52H机体寿命折旧费用大约为5000美元/小时,飞行14小时即为70000美元。

最终,B-52H执行一次挂载88枚MK-82的远程打击任务,综合作战成本大致在917000美元左右。换算到每一枚炸弹的均摊成本,大约是10420美元。

所以,折算下来,投弹的综合净成本轰炸机会比战斗机便宜大约4%,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省下来的成本。问一句话:“乌代德空军基地里面的MK-82炸弹哪里来的?”答案很简单,运过去的!运这批炸弹不要成本吗?

有一个报告,在海湾战争期间B-52由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参与轰炸巴格达的行动以及在南联盟冲突的过程中参与轰炸贝尔格莱德,从炸弹的运费上就节省了大约3亿美元!原因就是安德森空军基本身就是一个美军的重要的物资集结地。

那么B-2呢?从美国本土飞抵战区取轰炸很贵吗?其实,并不贵。

这东西部署在美国本土,没有外部基地的额外成本,物资输送又都是走美国自己的国内运输,综合成本就要低得多了。

其实本质上,在现在美国大肆发展轰炸机并不是因为轰炸机有多大威力,而是单一的一个原因——便宜。

但为什么美国敢于在战场上出动轰炸机呢?因为美国在“欺负人”,在取得了制空权后可以用轰炸机这种廉价的装备获得相同的战争收益。

那么以前的意义上的轰炸机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就得提到“铬穹顶行动”(OperationChromeDome)了。

这是一个冷战初期的轰炸机战略执勤行动。1959年2月9日,苏联服役了R-7导弹。

这是世界上真正可以进行洲际打击的弹道导弹。射程达到了1万公里。从苏联的发射场打到美国的城市仅仅需要48分钟。不过当年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弹道导弹都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如果要发射就需要提前加注十几个小时的燃料。如果你发现导弹打过来的时候再去加注燃料就为时已晚了。

而且,在当年美苏设想中的核战争打击方式并不是首先打击对方的大城市和经济、政治中心,而是首先对对手的核武器设施、军事基地进行打击。原因很简单,先把对方打到无法还手,就可以坐下来谈判而获得最大利益了,要不然要一片被核污染的土地又有什么目的呢?

为了能保证反击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能够远程飞行的轰炸机在空中一直飞行进行战备值班。一旦发现对方发射导弹,就立刻奔赴对方国土进行核打击,不管有没有效果,但这是一个核威慑行为——表明了美国有苏联难以摧毁的核打击手段。

当时执行这些任务的其实就是B-52,大量的B-52始终携带核弹在天上盘旋就等着苏联发射导弹后跨过北冰洋飞到俄国人的地盘上。

到了1968年,“铬穹顶行动”结束。这些参与行动的B-52就被扔到了莫哈韦的沙漠中去了。

这些轰炸机的独特的防辐射涂装也和沙漠中其他的B-52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铬穹顶行动”结束是意味着冷战期间的核军备竞赛结束了吗?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而是“铬穹顶行动”失去了真正的意义。“铬穹顶行动”的落幕是因为美国和苏联各自掌握了新的武器,也就是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铬穹顶行动”期间美国就一直在建造各种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图是拉斐特级潜艇,该级潜艇与乔治·华盛顿级、伊森·艾伦级、詹姆斯·麦迪逊级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级的各个型号的潜艇相继下水了41艘。这些潜艇可以长时间的潜伏在大洋深处,随时以北极星弹道导弹对苏联进行打击。

这些潜艇才是美苏两国之间无法被摧毁的核打击力量。到这时候,“铬穹顶行动”也就悄然落幕了。

所谓的核三位一体打击能力,其实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个宣传,到了上世纪70年代轰炸机就已经不是核打击的重点实施手段了。

到了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固体燃料火箭弹道导弹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了,不仅仅地面发射井、陆基发射车都已经拥有了可以达到8000公里射程的洲际弹道导弹,就连潜射弹道导弹都可以普遍达到10000公里的射程了。发现导弹来袭,自己这边也按下按钮发射导弹反击就可以了,没必要让轰炸机飞过去了。

这时候轰炸机的作用就更加边缘化了。

以苏联为例:长期使用的Tu-22轰炸机设计出来是做啥用的?你可能想不到,这玩意并不是用来轰炸城市的,而是专门用于打击航母战斗群。

高速的冲到阵位上发射了反舰导弹掉头就跑。根本就没有设置任何临空轰炸的设想。

而美国在1959年-1975年这段时间,发挥出了轰炸机的最终用途,在越南战场上欺负人而已。

有多欺负人呢?看这个:

这是MK-44布撒器,里面装惰性弹。

这东西叫做懒狗弹

实心的,带个尾翼,在天上大量抛洒,没有防护的人会被直接重伤,这货算是我们深恶痛绝的高空抛物祖师爷。

比这个更“狗食”的还有炮艇机:

就是在一边架起枪炮,开你头顶上打你!为什么美国可以这样做呢?还不是地面上没有有效的防空火力?地面上既没有足够密集的高炮防线,也缺乏可靠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所以,美国才能肆无忌惮地用轰炸机和炮艇机,在越南战场上,把天空变成了自己的屠宰场。不过这也就是轰炸机目前最后的价值和用途了。

说回来我们自己?很多人那么哭天喊地的要轰炸机?中国的策略是什么?是动辄派飞机去欺负小国吗?是炫耀力量、展示肌肉吗?

不是吧?

我们的我们一直以来一贯明确的战略是自卫防御型,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区域稳定,而不是去全世界寻找弱小对手搞侵略式“正义打击”或者“踹门送民主”。

所以你可以看我们隔三差五的试射一枚弹道导弹,但是绝对不会看到我们去隔三差五的去试飞个轰炸机。“轰炸机”这东西说不好听一点的话就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炫耀武力,欺负小国的武器”,早晚是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那我们为啥试验弹道导弹呢?

很简单——用在小国身上不值不划算,用在大国身上真能管用。不像是轰炸机,开人家门口嘚瑟个毛线啊。

其实,真正有分量的力量,不需要表演,不需要炫耀。冷静地在黑暗中蓄力,必要的时候一击封喉,才很中国。要不然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勿谓言之不预也”吗?这不比早该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的“轰炸机”管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