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交通强省 向“新”而行 | 山东内河航运驶向绿色未来 >> 正文
交通强省 向“新”而行 | 山东内河航运驶向绿色未来
大众网记者闫晓辉济南报道
日前,山东发布《关于京杭运河山东段新能源船舶实施免费过闸优惠的通知》,决定自今年4月1日起至2028年3月31日,对通过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的新能源船舶实施免费过闸优惠政策。记者从多方了解到,政策执行以来,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的新能源船舶通过量明显增加,新能源船舶订单量创新高。
支持内河新能源船舶建造,推动绿色航运发展,山东交通不断向“新”而行。
政策助力新能源船舶产业变革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绿色动力产业的快速迭代升级,船舶产业绿色智能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政策层面为新能源船舶提供了大力支持。
国家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年-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加快新能源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并提出“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到2030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成。绿色船舶产品形成完整谱系供应能力,绿色船舶技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绿色船舶国际市场份额保持世界领先。”
国家大力支持老旧船舶等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也为内河新能源船舶的推广注入了强大动力:1000吨—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单艘补贴最高可达400万—1000万元。
内河新能源船舶的制造与运营等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被视为内河航运业绿色变革的核心力量。
山东早已将发展绿色航运作为重点任务,助力内河航运发展。《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总体要求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占比显著提高。重点任务中提到,构建经济便捷、顺畅衔接的高品质运输体系。优化船舶运力结构,支持内河新能源船舶建造,推广LNG节能环保船舶,探索发展纯电力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
利好叠加。2025年4月1日起,山东对通过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的新能源船舶实施免费过闸优惠政策,不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现场
山东积极布局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
在山东,内河航运业务主要集中在济宁、枣庄、泰安、济南等城市。依托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优势,济宁成为布局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的“领军”城市。
2022年,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携手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新能船业。新能船业通过创新研发,推出了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73米LNG动力多用途船、67.6米LNG动力多用途船、67.6米电动力船等4种新能源船型,覆盖京杭大运河等各类内河航道的航运需求。千年运河从此有了“绿色引擎”,新能船业引领内河船舶智造不断向绿色智能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在内河船舶亟需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新能船业订单暴涨。记者从新能船业了解到,2025年新能源船舶订单量已达100艘,计划开工125艘,成为国内内河新能源智能船舶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头部造船企业之一。
梁山港
新能源船舶免费过闸优惠政策立竿见影
一系列政策加持之下,山东绿色航运展现出勃勃生机。
来自山东海洋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京杭运河山东段新能源船舶享受免费过闸优惠政策执行以来(4月1日至4月14日),过闸新能源船舶145艘次,较去年同期增加8倍之多,包括江苏在内的省外新能源船舶通行量明显增多。山东海洋集团及时升级通航系统,优化运调模式,保障新能源船舶安全高效过闸。
“一艘2000吨级新能源船舶过闸一次可以节省1000元左右”,济宁市交通运输局水运科负责人告诉记者,“降低运营成本后,新能源船舶的订单量也增加了。6月底,预计济宁将有50艘新能源船舶下水,到12月份,预计将有100艘新能源船舶下水。”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新能源船舶在能源消耗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购船成本较高仍是企业是否选择采购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进入到运营环节,由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船舶的推广。以济宁为例,从济宁港出发南向的船舶一般航程较远,由于配套不完善,在山东、江苏等地寻找合适的充换电站、LNG加注站时可能会耗费一定时间,降低了船舶运营效率。
内河新能源船舶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与企业应当共同发力,加快内河沿线充换电站、LNG加注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助力船舶的更新换代。相信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内河新能源船舶占比将显著提高,从而推动内河航运业实现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