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探访长沙宁乡乡村振兴的“三新”实践 >> 正文
探访长沙宁乡乡村振兴的“三新”实践
在长沙西部,宁乡市正以“特色产业+数字乡村+农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从“一县一特”的花猪产业到智慧农业的全面铺开,再到“铜绿古”三色文旅的蓬勃发展,宁乡的实践不仅让乡村焕发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与此同时,烟草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特色产业筑基:从“花猪经济”到全产业链赋能
宁乡花猪,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当地政策支持下助力产业升级,2022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将宁乡花猪列入“湘猪工程”重点品种,支持建设国家级保种场。随着中国工程院印遇龙团队、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畜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力量鼎力支持,技术创新赋能全产业链更添活力。2023年,宁乡花猪基因组测序完成,推动分子育种技术应用,种猪受胎率提升至92%,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
在流沙河镇,养殖大户老李算了一笔账:“过去养一头花猪赚500元,现在通过品牌化销售和深加工,利润能翻三倍。”
图1市场上销售可观的宁乡花猪肉,源自网络
当地还积极探索品牌建设,以流沙河牧业、“楚沩香”农牧等为龙头的花猪企业开发了花猪腊肉、预制菜等3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超10亿元,推出的“高端冷鲜肉”产品,进入盒马鲜生、京东等平台,单价达80-120元/斤(礼盒装);近日,盛香亭转转热卤与流沙河牧业达成战略合作,力图打造“养殖+餐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数字乡村提速: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
在宁乡大成桥镇,种粮大户的田里看不到忙碌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巡田、物联网传感器和自动灌溉系统。“一部手机就能管500亩地,产量还能提高15%。”农民兄弟王勇说。
图2利用现代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烟田
近年来,湖南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宁乡市策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创新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通农产品生产供应链、消费链和农资供应链。随着智慧农业的普及,智能播种、精量施肥、绿色植保、农业数据采集等场景“遍地开花”。全市建成20余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覆盖粮食、生猪、蔬菜、烟叶等优势特色产业,电商助力农产品出村,花猪、茶叶等通过直播带货走向全国,部分产品甚至出口东南亚。烟草种植中推广“专业化烘烤”“采、烘一体化”模式,绿色烘烤推广生物质燃料和电烤房,降低碳排放。“数农源选APP”、“智能气象站”实现大棚远程调控;“企业+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为农民降低了生产和市场风险,“开班授课、现场指导、信息化服务”的推广模式借力同时推动花猪、烟叶、茶叶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多元经营帮助烟农在非烟季种植红薯、蔬菜等,实现“主业稳收、副业增收”。
“90后”返乡青年小张在抖音直播卖烟薯(烟草轮作地块种植的红薯),单场次直播销售额突破5万元。“以前烟叶收完地就闲置,现在种烟薯还能多赚一笔。”
农文旅融合添彩:从“沉睡资源”到“网红打卡地”
炭河里遗址的青铜文化、乡村农旅的绿意盎然、沩山密印寺的禅意山水--宁乡将“铜、绿、古”三色资源串联成线,打造了多条精品文旅路线。
“非遗+旅游”活化文化资源,炭河里遗址周边村民通过表演青铜器制作技艺、售卖文创产品,户均年增收2万元;烟草文化融入旅游,部分烟田示范区开放“烟田观光”和传统烤烟工艺体验,以游玩形式推广新型技术和机械应用。民宿经济更添乡村活力,灰汤镇温泉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余人;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租金收入+分红模式让“空心村”重现生机。“花海观光”成为新晋网红打卡方式,2025年截止目前,宁乡的花海吸引了超过115万人次的游客,初步统计今年宁乡农旅综合收入已经突破2.6亿元。花明楼靳江村千亩油菜示范基地,油菜籽日渐丰硕,紫云英在田间织就生态厚毯,被隆隆作响的翻耕机扎进泥土化作肥沃春肥,据村书记介绍,三季轮作大概一亩地能赚到3000元。从“花海”到“金海”,解锁宁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花经济”秘密。
图3“花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长沙市民陈女士说:“周末带孩子来宁乡,既能泡温泉、逛古街,还能体验智慧农业,比单纯景区游更有意义。”
宁乡给出了乡村振兴的“宁乡答案”:乡村振兴不是单一产业的突围,而是“特色产业筑基、数字技术赋能、农文旅融合添彩”的系统工程。在这里,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交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农民增收与文化传承同步,绘就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家园”的美丽图景。
彭文仙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