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从课堂到运动场,这是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 正文
从课堂到运动场,这是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宁晓洁
春日的阳光洒满操场,红旗与花束交织成流动的画卷。4月10日上午,在威海市实验小学的2025年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数百名学子踏着铿锵的步伐,用一场名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开幕式展演,将运动场化作爱国主义教育行走的鲜活课堂。
从萌芽到传承,这是一场与成长的对话。教育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播种,何时浇灌”,分级部的方队设计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沿着孩子们的认知轨迹流淌——一年级用“童心向党·英雄萌芽”叩响启蒙之门,学子们稚嫩的动作里藏着对“勇敢”的初次理解;到了三年级,“战火青春·铁血丹心”的主题则将英雄崇拜转化为震撼教育,在英雄的“无畏”中读懂“脊梁”的重量;而五年级的“复兴路上·强国有我”方队讲述戍边卫士们的壮烈故事,提醒着“山河无恙”的来之不易。这种“螺旋式”教育设计、“启蒙-成长-淬炼-开拓-传承”的完整链条,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触摸到信仰的脉搏。
动态展演的魅力,在于它让爱国主义精神从二维走向三维。每个方队都是一堂流动的爱国主义课,孩子们在奔跑、呐喊、演绎中,将英雄精神化作血脉里的温度,“爱国”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少年们脚下丈量的土地、手中挥舞的旗帜、胸腔里沸腾的誓言。没有说教式的灌输,有的是正成长的少年们将历史“演”给时代看。
这场运动会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台上的光彩,更在于幕后的“扎根生长”。从研读英雄事迹、设计表演方案,到缝制道具服装、排练队形动作……学子们的主动参与让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讲”,家庭群被“如何用废纸壳手工制作航天火箭”的讨论刷屏,家校社联动的育人生态进一步成形。
“红旗漫卷少年行,春风逐梦正当时!”当主持人的声音划破长空,当学生们稚嫩的呐喊同时沸腾,操场瞬间化作爱国主义精神涌动的海洋,孩童踮脚模仿“红星儿童团”的专注,学子仰望“航天英雄”眼里的光,家长区响起此起彼伏的掌声……而那面始终飘扬的五星红旗,正是这片信仰磁场中永不褪色的坐标。
“行走的思政课”超越了单纯教育活动的边界,当开幕式落幕,那些高燃的瞬间仍久久回荡,它们在网络平台传播,突破传统教育场景的时空限制,“书本里的英雄”转化为“屏幕中的榜样”,在“这才是年轻人们该追的星”的评论互动中书写主流叙事的青春化诠释;学子们在运动场上的拼搏也成为超越竞技本身的精神共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有了更具象的载体:不仅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更要用强健体魄托起民族未来。
英雄精神从不拘泥于特定年代,它在当今、在生活中依然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少年们把“强国有我”的口号刻进成长的年轮,爱国主义精神将化作未来跋山涉水的精神行囊,而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告诉孩子“必须记住什么”,而是让他们在行走、触摸、共创中,自己找到“为何热爱”的答案,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那颗闪耀在方队中的红星,它从历史深处走来,终将在少年们奔赴的远方,照亮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