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清明前夕,杨议果真给师父侯宝林扫墓,临结束还不忘调侃侯耀华 >> 正文
清明前夕,杨议果真给师父侯宝林扫墓,临结束还不忘调侃侯耀华
清明时节,天津城飘着细雨。
63岁的相声演员杨议捧着白菊花,又一次踏进北京万安公墓。
这次他不是以普通同行身份来祭拜,而是作为侯宝林大师的正式弟子。
墓园里侯家三座墓碑静静矗立,最左侧新擦拭的侯宝林夫妇照片上还留着水痕,右侧侯耀文雕像前摆着杨议刚放下的降压药——这是他和三哥侯耀文生前开玩笑的老梗。
这事儿得从去年冬天说起。
侯耀华在某次直播里半开玩笑说:"我收杨议当徒弟,往后老爷子墓前多个扫墓的。
"当时直播间里两万多人听着乐,谁都没当真。
毕竟相声行当里拜师讲究"摆知"大礼,要请同行前辈见证、下跪磕头、递拜师帖。
哪成想半年不到,杨议真成了侯家门的"老徒弟"。
要知道,这位杨少华老先生的亲儿子在曲艺圈混了四十多年,始终顶着"海清"的名号——也就是没正式师承的"野路子"。
说起杨议的师承问题,老观众都知道是个陈年心结。
早年间他在天津茶馆说《肉烂在锅里》,台下叫好声能把房顶掀了。
可一到后台,同行问起"您师承哪位爷",这话就跟卡在嗓子眼的瓜子皮似的,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2015年北京相声研讨会上,有位辈分高的演员当众揷话:"杨老师段子是好,可惜没个出处。
"这话搁在讲究门户的相声界,比指着鼻子骂街还伤人。
侯耀华这次收徒,倒也不是突发奇想。
侯家自侯宝林大师1993年去世后,正宗传人就剩侯耀文、侯耀华两兄弟。
侯耀文2007年突然离世,侯耀华成了侯门独苗。
这些年相声界风云变幻,德云社异军突起,体制内院团青黄不接。
老爷子看着自家门派日渐冷清,估计是真着急了。
收杨议这事儿,既给了老搭档杨少华面子,又给侯家门添了位能撑场面的角儿,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这事儿在曲艺圈炸开了锅。
支持派说侯耀华做得对,相声传承不能拘泥陈规。
反对派翻出1993年侯宝林收师胜杰的老黄历,说当年摆知宴摆了二十桌,现在墓园里三鞠躬就算拜师,未免太寒酸。
还有人说杨议这把年纪拜师,就跟退休老头考驾照似的,图个名分罢了。
可甭管外人怎么说,杨议自己倒是实打实上心。
清明祭扫这天,他先把侯宝林墓碑擦得锃亮,又给侯耀文雕像前摆上生前最爱抽的"大前门"烟,最后还对着手机直播说了段即兴创作的《清明雨》,说是给师父师娘解闷儿。
要说这师徒俩的关系,倒也有趣。
侯耀华比杨议大16岁,论辈分却是同辈师兄弟——因为杨议拜的是侯宝林的徒弟辈。
有老观众翻出1998年央视元宵晚会录像,那时杨议给侯耀华捧哏说《送春联》,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俩人成了师徒?
现在杨议管侯耀华叫"二哥",侯耀华喊杨议"老徒弟",辈分这事在侯家门里算是彻底乱了套。
网友们在直播里看得热闹。
有人算账说杨议这拜师划算,既解决了师承问题,又跟侯家绑定了。
也有人心疼老爷子,觉得侯耀华收徒是为侯家门续香火。
不过更多普通观众就图个乐呵,说看杨议擦墓碑比看春晚小品有意思。
倒是天津茶馆里几位老票友说得在理:"什么门户师承都是虚的,能把观众逗乐了才是真本事。
"要说杨议这拜师到底图什么,恐怕他自己最清楚。
去年在侯耀文逝世十五周年追思会上,他当着曲协领导的面放炮:"现在有些年轻演员,连《报菜名》都能说成外卖单子!
<p>"这话当时上了热搜。
如今成了侯家正根儿传人,他倒开始理解侯耀文当年说的"门户不是枷锁是铠甲"。
清明节从墓园出来,杨议发朋友圈说:"往后说相声腰杆硬了,师父在天上听着呢。
"配图是侯宝林大师1987年给他的亲笔信,信上八个字"好好说活,莫问前程"。
这场"花甲拜师"的余波还没完。
听说德云社那边有人拿这事编了新段子,天津某相声社团准备搞"老年拜师专场"。
曲协领导私下表示要规范拜师流程,可老百姓谁在乎这些?
大家就爱看个热闹。
倒是侯耀华最近直播时漏了句口风:"等疫情过去,正经给杨议补个摆知仪式。
"看来这场相声界的黄昏恋,还有续集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