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中安观察 | 在黄山 看传统茶产业如何“老树”发“新芽”? >> 正文

中安观察 | 在黄山 看传统茶产业如何“老树”发“新芽”?

发布时间:2025-04-03 08:20:11 来源:瘦子财经

春日的黄山市黄山区,被浓浓绿意与氤氲茶香笼罩。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这里是太平猴魁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重要产地,拥有可采摘茶园7.5万亩。茶产业也是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24年茶叶综合产值达32.5亿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面对时代赋予的挑战和机遇,黄山区如何向“新”求“质”,让传统茶产业这棵“老树”萌发“新芽”?

“这些可都是我们村的‘金叶子’!我们计划在4月15日左右举办开园节,宣示今年太平猴魁开采了。”3月底,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方丽彦满怀期待地穿梭在猴坑村茶园,仔细查看茶叶的长势。

放眼望去,一垄垄青翠的茶园,郁郁葱葱铺展向天边。空气中弥漫的清新茶香,既是春天的气息,也是村民致富的希望。

太平猴魁作为中国传统名优茶,外形扁平挺直、魁伟壮实,色泽苍绿匀润,白毫隐而不露。冲泡后兰香高爽、滋味甘醇,独特的“猴韵”回味悠长。然而,想要品尝这样一杯太平猴魁,并不容易。

黄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太平猴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树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猴坑村是太平猴魁核心产区,位于太平湖上游,海拔在300米~10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超90%,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乌砂土构成。这里山岭纵横、坑峪幽深,常年“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为茶树生长营造了绝佳的微域气候。

太平猴魁独特的风味,同样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传承老味道需要定力与信念。“太平猴魁是全国为数不多仍保留纯手工工艺的茶叶,一名工人一天仅能生产1—2斤干茶。”方丽彦介绍,“比如‘捏尖’就是太平猴魁特有的工艺,需将一芽两叶用手捏成条索状,力度既要避免破坏茶汁,又要确保条索紧锁、形态完整。”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为太平猴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政府在资金扶持、市场销售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不仅搭建平台让我们‘走出去’,还积极帮我们拓宽销售渠道。”方丽彦表示,如今品一杯太平猴魁,不仅是享受茶香,更是感受各方对非遗的守护与传承。

据黄山区茶产业促进中心党组成员苏贵余介绍,近年来,黄山区持续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引进科技人才等举措,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区里将申请到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重点向茶产业倾斜。同时,黄山区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南综合试验站”,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开展茶树品种改良、生态种植技术等研究,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前不久,一群来自阿根廷等国家的茶客们被一缕茶香吸引,跨越山海来到了猴坑茶业。

“以前只知道太平猴魁价格高,现在了解到它的历史和传承至今的技艺后,终于知道它为什么贵了!”一名外国游客激动地说。

黄山区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种植和制作传统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太平猴魁绿茶制作技艺底蕴深厚,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经常有世界各地的茶客到我们这里进行交流参观,了解太平猴魁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方丽彦说,作为省级茶文化研学线路重要点位,在茶叶生产淡季,猴坑茶业会接待各地的研学团队,向他们讲述中国“茶故事”。

如今的猴坑村,不仅是茶园,也是景区。“之前在外打工一个月只能挣六七千元,现在回到村里从事茶叶生产,一年能挣三四十万元,茶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村民方健辉感慨道,现在村里不光“卖茶叶”,还“卖风景”。“猴坑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但以前没有公路,进出特别困难。随着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村里观光打卡了!”茶产业的转型不是否定传统,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深挖、产业链升级等方式,让“老树”长出“新芽”。猴坑茶业积极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便是生动的例证。

近年来,黄山区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富民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逐渐走上“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道路。目前,全区共有3条面向全国推广的茶文化旅游线路,4个茶业博物馆,“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区的全新打开方式。

当黄山区的茶邂逅阿尔山的水,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新火花?

看上去是一瓶普通的矿泉水,其实暗藏玄机——轻轻一拧,藏在瓶盖里的茶粉落入瓶中,再一摇,一瓶现泡绿茶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这款“卖爆了”的瓶盖茶是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伊利集团共同研发而成,2023年7月量产投放市场后持续热销。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原叶茶粉密封于瓶盖内,是一款“零添加、零糖分、零卡路里”的健康茶饮。“一开始以为是普通茶饮料,没想到是纯正的茶,既好玩又好喝!”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让这款茶饮迅速走红。

如何用科技赋能,让茶文化“出圈”,在竞争激烈的茶饮市场实现“弯道超车”,一直是华绿园公司总经理章志强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在黄山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华绿园公司把一批曾经在国际公司从事茶与草本植物精深加工研发的高端人才凝聚在一起,率先成立了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入围首批工业新茶饮绿色制造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让高校科研人才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早在2014年,华绿园科研团队历时5年,成功研发出能在冷水中3秒迅速溶解的速溶茶产品。在此基础上,华绿园公司联合伊利集团又经过1年多时间研发,攻克了瓶盖锁鲜技术,这瓶茶饮才得以真正上市。

“这款瓶盖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最高峰时,我们每天要生产100万个含茶粉的瓶盖。”章志强说,目前企业正在扩大产能,二期新增生产线已陆续投产,三期正在规划建设中。

据了解,黄山区深入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建设,聚焦“新中式茶品之都”目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新中式茶品产业集群,支持华绿园、毛峰茶业集团、水工茶业等园区茶业加工规上企业开展茶业精深加工工艺研发、茶饮料研发、茶饮品牌打造等。预计2025年,全区茶叶产量将达到1700吨,茶叶一产产值达7.5亿元,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安徽,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长期占据我国茶产业版图的重要地位,是产茶大省,也是茶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

放眼全国,围绕茶产业形态的探索从未停止,各地立足自身特色,在种植、加工、品牌、流通等环节持续创新——在浙江的茶园里,外骨骼设备让茶农轻松攀登陡峭山坡,无人机在山间高速穿梭,AI智能机器人精准采摘鲜嫩茶叶;武夷山凭借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独特优势,开展茶文化研学活动,让学子们在山水与茶香中感悟中华文脉;云南使用区块链技术实时追溯茶叶产地、树龄、仓储等关键信息,解决普洱茶流通中的真伪难题……黄山区探索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正是全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如何利用资源禀赋种好茶,厚植文化底蕴支撑茶,依靠科技力量发展茶?留给安徽各个茶叶产地有待探索的课题还有很多。

如今,猴坑村那株历经百年的古茶树又吐出新绿,嫩芽在春风中舒展,仿佛诉说着传统茶产业“老树发新芽”的生动故事,黄山区茶产业新的春天已经到来。(记者吕文卫潘祯祥海报设计杨曦)/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