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国产医疗剧破局!《仁心俱乐部》为何不翻车? >> 正文
国产医疗剧破局!《仁心俱乐部》为何不翻车?
《仁心俱乐部》开播五天,播放量破亿,这事儿有点意思。
国产医疗剧翻车的不少,要么把医生拍成神仙,要么把医院拍成修罗场,观众早就看腻了。
但这次芒果TV的新剧,倒是让人眼前一亮——医生终于像个人了。医生走下神坛,观众松了口气
以前的医疗剧,医生要么是道德标兵,要么是技术狂魔,反正不食人间烟火。
比如《医者仁心》里的钟立行,完美得不像真人,观众看着都觉得累。
但《仁心俱乐部》不一样,里面的医生会为停车位吵架,会吐槽工资低,甚至还会被患者家属气得跳脚。
编剧翁海鑫和王欢两口子,为了写这部剧,在上海三甲医院蹲了八个月,从凌晨的医嘱交接,到手术室外的方言沟通,全记下来了。
王欢甚至亲自进手术室体验,这种较真劲儿,在国产剧里真不多见。专业细节不糊弄,观众才买账
医疗剧最怕什么?
穿帮。
手术台上戴手表、无菌操作不规范,这些低级错误一出现,观众立马出戏。
《仁心俱乐部》没犯这毛病,他们请了跨科室的医学顾问团,连手术器械的摆放角度都要核对。
比如剧里有个细节,ICU医生蒋毓习惯性摸口袋找笔——这是真医生的职业病,编剧不蹲医院根本写不出来。
这种细腻的观察,让角色一下子活了。轻喜剧冲淡压抑,观众看得下去
医疗题材容易沉重,生死病痛,谁看了都压抑。
但《仁心俱乐部》掺了点幽默,比如刘梓懿和秦文彬为了抢停车位斗嘴,王高升劝架时的冷幽默,让人会心一笑。
这种处理很聪明,既保留了医疗剧的紧张感,又没让观众喘不过气。
毕竟大家追剧是为了放松,不是来上医学伦理课的。社会议题不硬塞,观众才不反感
现在的剧总爱塞点“深刻话题”,但往往生硬得像插播广告。
《仁心俱乐部》没这么干,它的社会议题是自然长在剧情里的。
比如王高升的“千年主治”困境,反映中年职场危机;顾诗宜的“女海王”人设,打破对女医生的刻板印象;蒋毓的“抠门”反转,让人思考财富观。
这些话题不突兀,观众看得进去,甚至还能引发讨论。医生也是普通人,这个道理早该讲明白
翁海鑫说,他们想拍的是“穿着白大褂的普通人”。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医生不是神,他们也会累、会烦、会失败,只是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冷静。
王欢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护士因为病人去世,躲在更衣室哭了好久,但擦干眼泪又回去上班。
这种“脆弱下的坚强”,才是医生最真实的样子。
《仁心俱乐部》能火,就是因为观众终于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医生——会吵架、会偷懒、会犯愁,但关键时刻靠得住。
这种真实感,比任何光环都动人。
说到底,把医生当人看,医患关系才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