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赵露思自曝“不被父母偏爱”,是人设崩塌还是另有隐情? >> 正文
赵露思自曝“不被父母偏爱”,是人设崩塌还是另有隐情?
节目中,赵露思称自己未得到父母“偏爱”,与家人有疏离感,还表示生病才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密。这与她以往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差异巨大。此前媒体报道中的赵露思,父母常伴其左右,全力支持她的事业。他们频繁探班、陪同出席活动,在她职业低谷时,母亲还仔细查阅合同,考虑解约赔偿事宜。但如今节目里,她却说“父母没见过自己工作的样子”“平时几乎不联系”,这种反差让她被质疑刻意营造“缺爱”人设。
赵露思向山区留守儿童倾诉“不被偏爱”经历,展示童年艺术照并询问孩子是否有类似经历。这一行为有“何不食肉糜”之嫌,是将个人情感问题强加给缺乏共鸣的群体,有把乡村异化为“苦难美学摄影棚”的意味,忽视了乡村孩子的情感。
自2024年底因抑郁症暂停工作以来,赵露思频繁通过综艺、采访披露病情细节和家庭关系转变。不少人觉得这一行为加剧了公众疲劳感,与普通人生活压力相比,她的“病痛叙事”被质疑过度营销。但也有支持者认为,疾病不应因职业或财富差异而被区别对待,呼吁公众理性看待情绪病。
部分网友解读“不被偏爱”与“不被爱”的区别,认为赵露思表达的可能是父母更倾向于理性沟通,而非情感溺爱。而且,她作为独生女,也让公众对“偏爱”定义产生质疑。
不少人指责赵露思团队营销策略混乱,此前营造的“家庭幸福”人设与如今的“缺爱”形象自相矛盾,消耗了公众信任。有人认为节目内容空洞,有借乡村场景让明星自我感动的嫌疑,忽略了节目内涵和价值。
也有观点认为家庭亲密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她可能因抑郁症导致认知偏差,且节目呈现的是片段,容易被断章取义。
在这场风波中,一方面要看到节目在关爱乡村儿童等公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明星公开隐私需谨慎把握尺度。明星言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次生伤害。如何在分享个人经历与保护公众情感之间找到平衡,是明星及其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