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春风浩荡满目新 绵阳游仙全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 正文

春风浩荡满目新 绵阳游仙全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0 11:47:3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周钰记者刘佳慧文/图)如果游仙春天的风有形状,那一定是风吹麦浪的样子。在游仙区仙鹤镇史家湾帽儿山的“高山麦场”,近两千亩麦田随风涌动,呈现出只此青绿的壮美画卷……

连日来,“高山麦场”频频被记录,出现在各网络平台,麦浪随风飘扬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拍照。

可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的帽儿山满是杂草丛生、荆棘密布。1992年,当地村民唐以全探索“农场”式农业种植模式,承包了帽儿山210亩耕地和荒坡,大胆尝试规模化种植。在其精心打理下,帽儿山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面貌,逐渐变成“绿色宝地”,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昔日平平无奇的荒山,依靠种植小麦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山麦场”。

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冬油菜)展示评价基地、省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省级蔬菜种业培育园区……近年来,游仙区大力实施“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工程,在农业提质增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建设农田稳粮保供显担当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日前,走进游仙区信义镇白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拿着锄头、铲子等工具,一边整理着新建的沟渠,一边安装U型排水渠。

据了解,白马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12000多米灌溉渠,1100亩土地整理,以及300多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等。“我们村的项目是今年正月初八开始动工,基本每天现场有20多个工人,后续还会继续增加人员。项目预计今年6月份完工,完工后将解决我们村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土地整理完后,也方便机械化耕种。”白马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白马村共有种植面积2300余亩,常年来,受田地零散、水利灌溉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影响,导致农田减产、机械化耕种不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切实提升农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灌溉保障水平。

“农田整理后,更方便机械化操作,用水也方便了,解决了旱涝的问题,U型渠、T渠的建设对土地排湿起到很好的作用,给我们的粮食增收创造了优异的条件。希望项目能早日完工,投入使用。”白马村村民王汝勇说。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自游仙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曾经零散的“粮地”,逐渐变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并通过田、水、路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高标准农田的建成,不仅节省成本,又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耕地质和量的双提升。

截至目前,游仙在建高标准农田7.9万亩,总投资2.765亿元,涉及全区7个镇94个行政村。

“2023年,游仙区率先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之一。计划用2年的时间将全区13.68万亩未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游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农富农产业振兴促发展

近日,游仙区仙鹤镇金龙村里的七百余亩晚熟耙耙柑迎来丰收,一个个金黄的柑橘挂在枝头,微风吹来,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走进金龙村的耙耙柑基地里,一个个金黄色、果实饱满的耙耙柑挂满枝头。果树下,村民小心地将成熟的耙耙柑剪下,熟练地装入筐中。另一边的村民则将黄澄澄的耙耙柑进行分拣、装筐,通过货运三轮车运往道路旁进行集中转运。

“这个活儿干起来简单,就在家门口打工,每天70块钱还包一顿午饭。”金龙村村民何琼芳说,除了务工费她每年还能拿到近两千元的土地流转费,“又能照顾家人又能打工,真的很安逸!”

成熟的耙耙柑,果大皮薄,肉质细嫩多汁,尝起来甘甜可口,因为不同于大多数柑橘的成熟期在秋冬,而是在迎春之际,所以又叫它“春见”,寓意遇见春日的美好。

而这一喜人收获,得益于金龙村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比较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耙耙柑种植产业,让村民增产增收。据悉,金龙村700余亩耙耙柑已大面积成熟,不仅外观美、肉质优,且汁水甜美。

“我们金龙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流转了土地1500余亩,其中700余亩用于种植耙耙柑,每年耙耙柑总产值超70多万元。整个合作社的总收入每年在120万元左右。”仙鹤镇金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理事长白成清介绍。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金龙村相关负责人目标坚定,“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做强‘果满山川’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技术探索育苗尽显“科技范”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近日,在游仙区蔬菜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内,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红薯种植工作。

走进园区,农技人员正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们种植红薯。“原本按照传统种植模式,需要6月上、中旬才能种植的红薯,由于选用了新品种,并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的三膜育苗方式进行早育苗,使得种植时间提前到4月初,这也使得村民们能成功实现红薯由一年一收向一年两收的跨越。”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所长丁凡介绍。

据了解,“一年两季红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结合水肥一体化的生产管理,可实现经济效益翻番,适宜在西南薯区等光热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推广,目前该生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提高红薯种植效益,自2020年开始,丁凡便带领团队开始进行红薯一年两季种植模式的探索,经过四年的试验,目前已筛选出绵薯25、普薯32、龙薯9号等品种,作为适用于一年两季红薯品种进行推广。每年1月上中旬,通过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进行育苗,实现2月出苗,3月中旬齐苗,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进行红薯移栽,第一季于7月下旬进行采收,采收后可立即进行第二季种植,第二季红薯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采收。

新技术带来的是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7月份收获的红薯,因为是错峰早上市,批发价普遍在每斤1.8元以上,这一季的产量,基本上在4000斤左右,商品薯率80%以上,经济效益6000元以上。此外,我们通过第二季种植,综合下来,一亩地的平均效益基本上在1万块钱左右。”丁凡说。

当前,“一年两季红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已完全成熟,除了在游仙区蔬菜种业现代农业园区有100余亩的示范种植外,部分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也进行了适度规模的种植。

“我国种植红薯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地域范围广,这种新种植模式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也必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丁凡表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于游仙而言,未来将持续以“三品”工程为引领,以“三高(高标准农田、高品质产地、高颜值景区)”行动为抓手,加快构建“1+5+6”(1个种业核心、5大特色产业、6个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强区,使得农业提质增效成色更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