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工人们正按照工艺流程要求组装产品,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保障组装质量;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里,机械臂如舞者般精准挥舞,铝液历经24道淬炼工序,蜕变为新能源汽车电机壳、航天器散热叶轮等高端零部件;在贵州正安娜塔莎乐器公司的生产车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模具中流转,3分钟内就能完成一把吉他背板的制作,这比传统工艺减少50%工序的突破。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精锐力量,以专业化筑基、精细化深耕、特色化突围、新颖化赋能的鲜明特质脱颖而出。审视遵义工业发展全景,一批扎根黔北大地的民营企业正以专精特新为精准发展坐标,凭借独门核心技术在精密铸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细分赛道持续突破,用硬核实力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站稳脚跟,已然成为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中流砥柱。
2022年,遵义市制定出台了《遵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梯度培育机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在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灵活挥舞,精准完成打孔、弯曲、封端、焊接等一系列复杂工序。依托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体系,26台智能机器人每间隔一分钟就能完成一部电梯的全套零部件加工,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公司不仅在生产端全面推进智能化转型,更积极构建基于5G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中航电梯大数据中心主任李从权介绍。通过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企业已搭建起完备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累计斩获专利200余项。从传统“制造+服务”模式向“智能制造+智慧服务”企业的成功转型,让中航电梯的生产方式加速迭代,以强劲的“智造力”不断培育和释放新质生产力。
在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过程中,遵义市同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凸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在航空航天零部件领域,华丰电器用短短几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瞄准高端制造赛道起步,凭借对冰箱、汽车及航空航天零部件工艺的持续打磨,手握多项发明专利,产品稳稳占据国内市场一席之地。“我们就像在打一口深井,盯着一个领域往深里钻。”总经理田中说,这种“精细化”的坚守,让企业在细分市场站稳了脚跟。
如今,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各领域上演:遵义中铂硬质合金的高性能钻头在印度市场年销1500万元,靠的是材料配方的独家优化;遵义恒佳铝业深耕铝加工,用多项专利让铝管、铝棒成为产业链上的“香饽饽”;飞宇电子斥资5000多万元扩建9条生产线,只为在航空航天产品领域守住“质量生命线”。这些企业不贪大求全,只在细分赛道凿出“深井”,最终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
截至目前,遵义已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育体系,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其中民营企业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2家,其中民营企业129家。
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旋律,还有产业链的“抱团取暖”,让专精特新从口号变为可触可感的成长路径。
2024年12月,镁合金材料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在蓝辉新材料挂牌,这个集研发、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平台,让企业在特种合金材料领域的研发如虎添翼。“以前搞研发是单打独斗,现在有院士团队坐镇,攻关速度至少快了一倍。”董事长杨安的话,道出了产学研融合对创新生态的重塑。
这种“智力联姻”并非个例。在遵义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贵州巨美环境科技与遵义师范学院共建的生态环境现代产业学院里,高校的污染治理技术与企业的工程实践正碰撞出火花。“学院解决了我们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中的技术瓶颈,而企业的案例又成了高校的活教材。”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让“专业化”技术快速落地。
在播州区铝产业集群中,遵义铝业的原铝液如同血液,通过管道直供下游企业,恒佳铝业的铝棒又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原料,形成“原铝—加工—终端制品”的闭环。这种分工协作中,每家企业专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精于铝管轧制,有的专攻表面处理,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却又通过产业链纽带紧密相连。
如今,遵义的专精特新企业如珍珠般串联,既有中航电梯这样的“链主”企业引领,也有配套企业卡位,形成“大带小、小促大”的良性生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蒋洪飞
编辑吴浩宇
二审李杰
三审唐正平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