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掠过山间,晴空下的山林郁郁葱葱。7月27日,参与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的60余位嘉宾,先后走进“阳明洞”“玩易窝”与贵阳孔学堂,在历史遗迹与人文场馆中追寻王阳明的思想足迹。
“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漫步于修文县阳明文化园的“阳明洞”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望着洞外苍翠的山林,轻声念出王阳明500多年前赞美贵阳的诗句。“今天一路走来,周围的环境山清水秀,让人身临其境。就像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好像感受到王阳明先生还在这儿悟道。”
这座被后人称作“心学之源”的溶洞,是阳明心学传播的起点。王阳明先生当年在此居住,教授当地少数民族读书识字,为远来求学的学子讲学授课。如今,洞内外留存的43幅摩崖与众多碑刻。
从“阳明洞”移步至修文县龙场镇的“玩易窝”,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天然溶洞内的湿气扑面而来。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曾以《五经》之旨证明所悟之道,并于洞内潜心研读《易经》,“玩易窝”的洞名便由此而来。
“实地参观王阳明先生悟道的地方,与我想象中最大的不同是洞内潮湿的程度。‘阳明洞’和‘玩易窝’洞中洞外的碑刻都很有意思,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今天一路的参观,我感觉我一直在和阳明心学在精神上对话,非常亲切。”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郑泽绵感慨,贵州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基础建设层面都有非常长远的规划,这是贵州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王阳明悟道的地方论道,能感应到当下的时间空间都非常好。”贵州儒学研究会会长、贵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阳明学堂顾问黄诚表示,修文不仅凝聚了阳明心学的能量元素,也让大家深感这场穿越500多年的论道,与当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一路行至贵阳孔学堂,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贵阳了,贵阳对我来说,就像第二故乡一样。时隔六年,再次来到这里我感到十分感慨,贵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心学诞生地,贵州要更系统地推动国际化交流,让阳明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国际儒联理事、韩国阳明学会顾问金世贞说。
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利用博大精深的心学瑰宝,深入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等“四大文化工程”,广泛弘扬阳明心学万物一体的思想,让这份源于贵州的思想财富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贵州近年来对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重视有目共睹。文化强盛是民族强盛的基础,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阳明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江西赣州阳明书院院长、修文阳明书院院长王修权表示,“我们通过常态化举办读书会、专题讲座等活动,让游客在特定环境中自然接触阳明学;同时持续推进相关书籍的编辑与发行,用扎实的内容输出,让思想有载体、能流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明雪赵相康姜雨熙
摄影/刘青
编辑徐微微
二审杨韬
三审陈诗宗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