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5年“一带一路”文旅和博物馆融合助推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安顺学院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培华指出,贵州凭借独特的生态与人文资源,正以“天然博物馆”定位深化与东盟合作,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石培华认为,贵州的文旅价值体现在多维度,如全域生态资源构成“生态博物馆”,喀斯特地貌形成“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资源密集堪称“古生物博物馆”,18个世居民族、千余传统节日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长征历史遗迹形成“长征历史博物馆”,世界级桥梁集群成为“世界桥梁博物馆”,多民族共生实践构筑起“民族融合与团结博物馆”等。
贵州省博物馆展览受欢迎。
当前文旅体验正加速“博物馆化”。石培华指出,目的地通过场景还原、非遗互动、沉浸式剧场等方式,将文化体验专业化,使游客从“观光者”转变为“文化理解者”。同时,博物馆也在深度“旅游化”: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14.9亿人次,文创消费、数字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博物馆增设游客服务设施、引入AR/VR技术、联合旅行社开发研学路线,从文化地标升级为区域消费“引擎”。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文创产品。
针对贵州与东盟合作,石培华提出具体路径:共建主题走廊,串联生态博物馆(如贵州茂兰与泰国雨林)、社区博物馆(如屯堡文化与菲律宾梯田聚落);人才互通,建立跨境解说员资格互认、非遗传承人跨国培养机制;共办文旅节庆,在贵阳设立永久性中国-东盟山地文化旅游节;数字平台共享,打造“数字博物馆云”,推广贵州村寨小微博物馆数字化经验;政策协同,探索专项签证便利,设立文旅投资基金支持跨国项目。
黔西南州博物馆东汉龙纹连枝灯。
石培华注意到贵州模式对东盟的适配性——在数字技术方面,可输出“数字黔途”VR展览、FAST天文科普体系;社区参与方面,雷山西江“馆寨合一”、黔东南生态博物馆产业链等经验,能以有限资金实现高效益文化展示。
本次研讨会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安顺学院主办,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及国内文旅领域百余位代表参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王子琪
图/赵相康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