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哲学对话|语言与“心”:跨越东西的思维桥梁

2025-07-26 17:07:36当代先锋网

7月25日下午,孔学堂飞檐下,“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活动的第四场主题对话在此举行。中德两国学者聚焦“‘心’‘精神’与现代社会”主题,在看似迥异的东西方思想对话中,碰撞出耀眼的共识火花。

奥地利林茨大学教授MaximilianGottschlich

奥地利林茨大学教授MaximilianGottschlich以其深厚的德国哲学背景,将语言置于理性与意识的交汇点进行剖析。他认为,现代思想的困境在于,康德将语言视为表达理性逻辑的精密“工具”,洪堡则揭示语言是塑造思想与文化的活“器官”这构成了语言的双重维度。

“语法规则只是语言的骨架,”MaximilianGottschlich回应浙江大学副教授KarlKraatz的提问时强调,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言语行为的动态过程。当人开口说话时,语言不仅传递思想,更在生成新的思维与文化特质。“不同语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世界观,如汉语‘仁’的丰富性难以在其他语言中完全对应。但理性逻辑的普遍框架,使跨语际的理解与转化成为可能,即语言既是多元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理性统一性的证明。”

首尔大学教授郭沂则从中国哲学传统中抽取出“心”这一核心枢纽。他指出,“心”在中国智慧中绝非单纯的生理器官或认知工具,而是融合物质、精神与价值的动态场域。“它既是‘物理心智’的居所,更是‘精神’生发的土壤,承载着对‘美’、‘真’与‘善’的追求。”郭沂阐释道。这颗“心”通过具体实践,在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的永恒互动中,不断实现“道”的自我展开与灵魂的升华,臻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和谐。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前院长李硕宰

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前院长李硕宰追问精神与价值的联系时,郭沂回答道,精神在中国哲学中恰恰体现为对“美”“真”“善”等永恒价值的觉知与践行,它赋予灵魂方向,并使人超越纯粹的物质性存在。

耐人寻味的是,两位学者虽分处不同哲学谱系,其核心关切却遥相呼应。MaximilianGottschlich所揭示的语言,正是跨越理性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鸿沟的“中介”;郭沂聚焦的“心”,则是弥合物质肉身与精神灵性、贯通个体与宇宙的关键“桥梁”。二者最终都落脚于动态的“和谐”境界:洪堡强调语言在表达中实现思想与世界的调和,郭沂则追求“心”在实践中所达成的人与宇宙的共鸣。

会场内,语言交锋间,思想共鸣共振。语言与“心”,恰如两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在人类对理性、意识与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中,汇入追求普遍和谐与理解的壮阔海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赵相康明雪

实习生熊天翔

翻译/张瀚文朱紫蒨

摄影/刘青

编辑王小婷

二审杨韬

三审陈诗宗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