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影像故事(82)|一笑生花

2025-07-26 00:02:32当代先锋网

寻常夏夜,点杯清茶,摆上瓜子,这一场黔味相声盛宴,以贵州方言包袱为食材,用传统相声“说学逗唱”绝活烹饪而成,东西南北观众保管捧腹笑一晚上。

春黔社剧场,成了贵阳一张文旅名片。

筑城的盛夏总带着三分凉,文旅的热潮却似流火奔涌,宣告贵阳小剧场一年中人气最火热时节的到来。相声剧场,也不例外。

贵阳市南明区鸿通城购物中心,春黔社相声茶馆鸿通城剧场灯火通明,竹板声中,身着靛蓝长衫的相声演员李大成卖力演出,满座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舞台。

身着靛蓝长衫的相声演员李大成站在台上表演。

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情形,恰是文化消费活力的生动写照,在春黔社的演出现场屡见不鲜。然而,春黔社刚登台亮相的那几年,最冷清的时候,台下仅坐着1名观众。

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情形,在春黔社的演出现场屡见不鲜。

“彼时,观众的冷淡反应并不奇怪,因为相声这一传统曲艺项目,早已远离本地民间舞台多年。”春黔社艺术总监洪方舟添水沏茶,回看艰难岁月。

天津人洪方舟和河南人穆伍是春黔社创始人,2007年,还在贵州民族学院(现贵州民族大学)读书的2人,就成为一对相声搭档,洪方舟是“逗哏”,穆伍则是“捧哏”。后来,2人拜入定居贵阳的相声名家刘长声门下,表演水平愈加成熟精进。

春黔社相声演员在后台做上场前最后准备。

2009年,以洪方舟和穆伍为首的一群年轻人,受同一个相声梦感召,正式成立了春黔社,开启小剧场演出。次年,演出场地翻修,陷入窘境的团队暂时停摆,众人打工续梦,洪方舟去广告公司写文案,穆伍朝九晚五搞策划,但大家业余仍坚持创作。

“相声梦,就这样搁浅?”穆伍一遍遍反问自己。穆伍心有不甘,便决定赚钱来养活相声事业。

“相声得说贵州人自己的故事!”穆伍精心打磨具有贵州本土特色的相声剧本,随着团队成员回归,春黔社的黔味相声逐渐拥有一大批铁杆粉丝。

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尽兴。

将传统相声《报菜名》改编为贵州菜荟萃、贵阳市井生活凝练成笑料、融入非遗元素……凭着这般扎根乡土的创作导向,让相声传统曲艺重焕生机。

2012年,贵阳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升温,文化消费活力涌动。“2015年开始,相声演出的收入总算可以维持团队运转,说相声可以养活自己了。”穆伍笑着回忆,而现在,观众席上不少是年轻人。

观众席上不少是年轻人,演出赢得满堂彩。

常驻剧场的洪方舟感触更深,在他印象中,从那时候起,坐在观众席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仅去年,春黔社演出超200场。

目前,春黔社演员中有60%为“90后”,演出节目4成以上为贵州方言特色原创相声。

演出节目4成以上为贵州方言特色原创相声。

小小舞台的变迁,藏着文化赋能消费的生动注脚。在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春风里,洪方舟眼中的光更亮了——他盼着相声与电商、旅游、餐饮牵起手,让笑声漫过街巷,催开“一段相声带火一条街”的暖景。

从“一人捧场”到“笑满黔城”,春黔社的重生,恰印证了那句: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默,而是百姓笑声里的鲜活。

春黔社创始人穆伍回首相声人生。

晚风又起,携着剧场的余笑掠过街巷。那些裹着乡音的笑声,正像溪水流淌,汇成推动城市生长的春潮。相声在贵州的土地上,早已笑着开了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范朝权尹长东刘斌

文字/向淳

图片/袁鹏

视频/张云开

编辑徐微微

二审杨韬

三审陈诗宗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