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足尖下的中轴线:申遗周年全球共赏(上)

2025-07-25 14:16:18中国网

【点睛】当西方芭蕾遇上东方古建,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周年与中国免签政策交相辉映,北京正以从容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现文明瑰宝的画卷。舞者施亦娜凭借十余年对芭蕾的深厚挚爱,用足尖编织出中轴线的四季晨昏,让历史的温度在艺术中流淌。这个夏天,跟随她足尖的韵律,走进北京中轴线,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当芭蕾的灵动邂逅古建的沉雄,动静相生,刚柔并济,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美学体系又将谱写怎样璀璨的传奇?

作者:张爱东

特别鸣谢:施亦娜、马士英、汪艺、李建生、贾宜良

景山之巅,作为北京城的中心点,不仅是北京中轴线的制高点,更深刻地展现了“居中而治”的规划智慧。

它象征着皇权天授的神圣地位,承载着传统的宇宙观念,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北京城中心点定位于景山之巅(以万春亭为核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选择,

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文化象征以及城市规划的智慧。

站在景山万春亭之巅,俯瞰紫禁城,金瓦如鳞片般熠熠生辉。

景山万春亭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至高点,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的观景佳境。

其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采用三重檐四角攒尖顶设计,并覆盖黄色琉璃瓦,彰显“皇权至上”的威仪。

置身此亭,可尽收故宫全貌于眼底,完整呈现中轴线的对称之美,成为文化传承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象征。

北端的钟鼓楼静静矗立,地安门广场上车流如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都的沧桑巨变。

时至今日,景山之巅依旧是最能俯瞰北京城市变迁的绝佳视角:

向北望去,可见传统胡同与鼓楼那古朴的风貌;向南远眺,则能欣赏到故宫与现代CBD的天际线交相辉映。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北京外城诸门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城门。

城楼共计两层,在明清两代,它一直是南部进出京城的交通咽喉。

因此,被命名为“永定门”,寓意着北京城“永远安定”。2004年,永定门城楼得以重现辉煌,完成了重建。

探寻北京中轴线的永定门御道遗存,历史在这一刻得以重温。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一贯到底”,

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卓越智慧,至今仍主导着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

雪中远眺钟鼓楼与烟袋斜街,景色唯美而浪漫。

鼓楼已然成为京城最炙手可热的打卡胜地。

随着申遗的成功,这条被誉为“最美轴线”的景观蜚声国际,

吸引了更多人对“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发出由衷的赞叹。

秋日天坛:芭蕾艺术与中国古建相邂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建筑美学与舞蹈语言在跨越时空中的和谐交融。

古建雕梁擎碧宇,芭蕾舞袖曳霞光。当西方芭蕾遇上东方古建,相得益彰,更加惊艳绝伦!

当中国格格邂逅西方芭蕾,这种跨文化的交融不仅延续了中轴线“礼乐相成”的精神内核,

更借助芭蕾这一国际化艺术语言,让世界领略到中国建筑艺术的当代风采与活力。

夜幕笼罩下的故宫角楼,欢乐的夜跑活动与优雅的芭蕾舞不期而遇。

中轴线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日渐增多,不仅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沉浸在无尽的乐趣之中。

北京中轴线堪称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更是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重要象征。

当格格与芭蕾携手共舞,当芭蕾邂逅中国古建,当灵动与静谧之美交融成景,

当阳刚之力与优雅风韵浑然一体,又将呈现出怎样一幅风花雪月的绝美画卷?

景山之巅俯瞰故宫,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壮丽画卷尽收眼底。

故宫全貌一览无遗,中轴线建筑群井然对称,彰显出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这一视角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当舞蹈的魅惑与中国古建的雅韵相融,舞者宛如振翅欲飞的仙子,

曼妙的身姿与优雅的舞步,仿佛为中国古典建筑注入了独特的美学生命力。

一年来,7.8公里的“古都之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众多文物古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亲身体验鲜活的北京生活。北京中轴线申遗周年并非终点,而是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界限的新起点。保存历史的最佳途径,是使其在当代语境中不断焕发新生。此刻的共鸣,早已超越了视觉盛宴,成为文明传承的DNA转录。

北京中轴线不仅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成为文旅领域的标志性景观,更担当起国际友好交往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当芭蕾邂逅中国古建,东西方艺术美学在此诗意交融。

中国古建的线条美学与芭蕾的肢体语言实现了奇妙的共鸣。

当芭蕾遇见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