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贵州医科大学主办的2025年第八届中国-东盟医学教育论坛:聚生态贵州议健康未来-公卫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论坛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食品科学领域教师和部分留学生参加论坛。
论坛现场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蓓薇以《传承食药精粹,创新发展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为题,从发展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意义重大;多元并存,共创我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新蓝海;传承食药精粹,创新发展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三个方面作了主旨报告。她说,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在养生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养生效果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实践平台。
“未来,契合人们对食品营养性的重要需求,食药同源、寓医于食将成为我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共识。我们将瞄准这一市场需求,结合食品学科建设实际,传承好食药精粹,引进现代食品加工理念和先进技术,从‘营养、安全、方便、美味、实惠’等多角度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群众饮食习惯的‘标准化’营养健康研究体系和产业发展之路。”朱蓓薇表示。
论坛现场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汤磊在致辞时介绍,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在几代“贵医人”的持续努力下,已具备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举办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中国-东盟国家在食品科学与公共卫生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深化学科、地区、机构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互助互鉴。”汤磊表示,将持续扩大科研交流的“朋友圈”,携手开拓跨学科研究以及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持续推进新医科建设和人类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现场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鹏说,本次论坛旨在深度分享食品营养与充分挖掘未来食品研究与开发、营养免疫与代谢调控机制等前沿成果。同时,聚焦《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重点任务,探讨跨学科政产研用协同创新路径,着力为食品与营养协调发展、人民群众营养与健康状况改善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支撑和可应用落地的实践解决方案,着力构建更加精准的食品营养与人民健康体系。贵州医科大学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共同致力于公共卫生和食品科学学科创新研究,共同助推健康贵州、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现场,来自公共卫生和食品科学学科背景的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与公共卫生教育、营养学重要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益生菌与啤酒之间的联系、膳食营养与脑健康干预、食品冷链发展现状与挑战、精准营养与免疫健康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营养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思考。
据悉,本次论坛深度聚焦公共卫生和食品科学学术前沿,为当前食品卫生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卫生与食品健康的创新融合发展路径,为以食品卫生推动跨学科研究、以人工智能助力人类健康汇聚了学术智慧,也为构建食品卫生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科技新未来贡献了专业力量。同时,通过本次论坛,贵州医科大学将与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准营养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签订产业研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学科—地区—单位”之间高水平发展的互建共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秋红
实习生邹丹颖陈曦玥
编辑袁航
二审谌贵璇
三审李玲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