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歌·青岛故事丨为了员工饭碗,培训校长变身养老食堂主理人

2025-07-22 19:50:05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宋祖锋

每天上午10点前,青岛市即墨区和平家园社区助老食堂门前,总排着长队。今年3月,43岁的刘晓娜从培训校长转身食堂主理人,将面点室改造成助老食堂。不仅为员工开辟了生计新路,更用热乎家常饭温暖社区老人。如今,她开办的4家助老食堂既稳住了20多个家庭的“饭碗”,也点亮了社区互助养老的星火。

艰难转身:为了员工的生计

“这是您的饭菜,拿好啊。”7月21日上午10点多,在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和平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内,刘晓娜正利落地为老人分发午餐。这位深耕职业培训领域10年的青岛瑞博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在今年3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调整培训业务,将学校面点教室改造成助老食堂,专门为社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

“有的员工跟着我10年了,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家庭,如果我倒了,他们怎么办?”谈起转型初衷,刘晓娜坦言,保障员工生计是她转型最大的动力。

“我的初衷很朴素,就是想给社区老人做顿热乎可口的午饭,更重要的是,让跟着我多年的员工多一条安稳的生计出路。”刘晓娜的声音平和却透着坚定。职业培训领域受政策调整影响,业务收缩,员工何去何从成了她心头最重的石头。学校原有的面点师等核心员工,恰好为食堂运营提供了现成的人才基础。这次转型,既是探索社区养老服务的尝试,更是一场关乎员工“饭碗”的背水一战。

当刘晓娜向丈夫提出创办养老食堂的想法,丈夫提醒她这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我也是一名女儿,谁家都有老人,得将心比心。但眼下,我得先对得起这些把青春奉献给培训学校的员工。”这份对员工的责任感,压倒了跨界创业的未知风险。

从课堂到厨房:老员工的新舞台

转型之路远比预想艰难。食堂启动之初,每月用餐仅千余人次,入不敷出。面对困境,刘晓娜的信念却异常清晰:“只要员工有工作,老人吃得高兴安心,我挣不挣钱无所谓。”这份对员工的责任,支撑她带领团队咬牙坚持。

她将这份心倾注到服务上:分餐时,遇到生活困难的老人,悄悄多塞几个馒头;推出新研发的花样面点,不忘让老人们免费尝鲜。“这里的饭菜可口,尤其是面点花样繁多,吃着特别香,我天天都来!”74岁的于淑芹老人言语间满是赞许。

面对老人的认可,员工们也在新岗位上找到了价值感。他们用营养均衡的餐食和家常可口的味道,赢得了口碑。短短两个月后,今年5月,食堂月用餐人次跃升至16000余人次。

然而,用餐人数的激增并未完全缓解运营压力。食堂坚持自制馒头、现炒热菜,严格把控食材,即便如此精打细算,每份餐成本仍在6至6.5元之间,加上人工、水电等开销,收支仅能勉强持平。“看到员工有事干,老人吃得高兴,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份质朴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前行。

双向奔赴,温暖在传递

如今,每天10点前,养老食堂门前安静有序的长队,已成为和平家园社区一道温情的风景线。这份始于保障“员工饭碗”的转型,意外收获了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78岁的郭永德老人自食堂开业起,便主动请缨成为风雨无阻的“银发志愿者”:为了让老邻居少站会儿,他自掏腰包买了20个马扎和小板凳;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已来到食堂,默默打扫卫生、整理桌椅、维持秩序、帮忙叫号、搬运货物……“刘校长和员工真心实意为老人,我们这些老邻居搭把手不是应该的?”郭永德说。

郭大爷并非孤例。刘晓娜的真心付出,感召了四五位社区老人自发加入志愿服务。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社区大家庭”添砖加瓦:有人注意到门前单调,一位老人买来鲜花,另一位购置花盆,还有一位带来营养土——三盆生机勃勃的花卉如今装点着门口,也温暖着来往老人的心。还有老人从家里送来土豆和烧鸡,执意要请食堂员工和常来的老人们尝尝。这份由心而发的邻里互助,让助老食堂流淌着超越餐饮的浓浓温情。

未来:守护饭碗,拓展新服务

这份用心,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位满怀感激的老人,用一首质朴的打油诗道出众人心声:“国家政策善养老,工作人员态度好;不嫌老人唠叨多,发放饭菜笑哈哈;吃苦耐劳多服务,百姓高兴您满意;三伏炎天温度热,稳当工作保生活;理解您们身流汗,众人为您多点赞……”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份舌尖上的温暖产生了“虹吸效应”。有的老人不惜辗转乘坐十几站公交车,只为吃上这口“暖心饭”,感受独特的社区氛围。老人们的期盼汇集成强烈的呼声:“刘校长,能不能多开几家?让我们附近的老伙计们也方便吃上!”

承载着众多老人的期待,刘晓娜克服资金与场地困难,今年陆续在即墨区的宝龙社区、华府社区、润发社区成功复制助老食堂模式。目前,四处助老食堂已稳定吸纳20多位员工,不仅保住了培训学校原有员工的岗位,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新食堂开业当天,熟悉的排队场景重现,老人们的笑容和满足的交谈声,是对这份事业最珍贵的肯定。

展望未来,刘晓娜的蓝图在稳固现有食堂、保障员工就业的基础上展开。她计划延伸服务链,开展日间托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洗浴、理发等基础护理,在解决社区养老难题的同时,也为团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未来。

记者手记:

7月21日,走进即墨区通济街道和平社区助老食堂,眼前是一幅和谐温暖的图景:排队打饭的队伍井然有序,一张张面孔皆是熟识的老邻居。没有喧哗,更无插队,“都是熟人,谁也不好意思啊!”老人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默契的社区公约。窗口前,刘晓娜麻利地为一位老人打包:“这是我们今天新做的面包,给您两个带回去尝尝。”老人微笑致谢,暖意自然流淌。

“这里的饭菜可口,我天天都来!”74岁的于淑芹老人话语里满是认可。更有老人当起“推介官”,把银发老友也领来品尝这份“家的味道”。一荤一素,搭配精心,花样日日翻新,简单的餐食盛满了对老年生活的用心关照。“政府政策好,加上这样一群态度好、服务好的员工,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一位居民感叹。

“我可以不干,但员工怎么办?”这句朴实话语,是刘晓娜转型的起点,也是她坚持的动力。在即墨区的街巷深处,她带领团队将职业危机转化为服务社区的契机,不仅稳住了20多个家庭的“饭碗”,更点亮了社区互助养老的星火。这份始于责任、发于温情的实践,正守护着更多人的生计与期盼。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