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玉芳夫妇参加文化助残公益演出活动现场。(资料图。孙孟洋摄)
杨玉芳,1950年4月出生,唐山市路南区广场街道新华南里社区居民。1976年的那场唐山大地震,使26岁的杨玉芳成了截瘫患者。
迷茫过、沉沦过、颓废过、绝望过,但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终于战胜自我、走出阴霾,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荣获“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自强不息绽放精彩
震后,杨玉芳被转运外地治疗。1981年,他住进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和有着同样遭遇的高志宏相识相知、结为连理。风风雨雨、携手走来,他们不仅打破了当年国外专家关于“截瘫患者最多只能存活15年”的断言,还通过顽强拼搏一次次战胜自我。他们著书立说、写诗作词、创作电影、电视剧本、参加全国《夏青杯》朗诵大赛、多次上央视访谈类节目、奉献爱心做公益活动、免费为解放军配钥匙、慰问部队子弟兵、捐助寒门学子、组建“精彩人生”艺术团……2018年,他们两次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
2021年,两位已经七十多岁的重残老人,克服重重困难,不顾舟车劳顿,带着近百本杨玉芳创作的《凤凰吟》,赶赴江苏南通进行了一次感恩之旅。同时,广泛宣传“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和唐山人民建设新唐山感天动地的事迹……
图为杨玉芳所著长篇纪实文学《轮椅人生》。(资料图。郭宝强摄)
●笔下生情让爱传递
杨玉芳挚爱诗歌、散文创作,即使身患重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作品写作。几十年的残疾生涯,杨玉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平日的写作过程中,从来没有卡住或者不好往下写的那种感觉,常常被自己的作品感动。比如,写到震后解放军救死扶伤的场面,他会一边写一边掉眼泪。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几十年残疾生涯经历的感悟,他先后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凤凰吟》、诗集《心地放歌》以及长篇纪实文学《轮椅人生》。
目前,杨玉芳已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2025年,他又把11年前写的电视专题片剧本重新改编,准备作为唐山大地震50周年纪念作品。这部作品歌颂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显现出残疾人钢铁般的意志和赤子情怀。
图为杨玉芳义务为市民配钥匙。(资料图。孙孟洋摄)
●感恩社会回报家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玉芳夫妻一个月内两度奔赴北京,登上中央电视台12套《道德与法治》栏目与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演播厅。他们以唐山震后重生的亲身经历为教材,用劫后余生的故事点燃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勇气,让坚韧不拔的精神跨越千里……
2024年4月22日上午,人民海军唐山舰官兵赴疗养院探望截瘫休养员时,杨玉芳夫妇难掩激动——正是人民解放军把伤员从废墟中救出、转走!这份镌刻在血脉里的感恩,化作他们赠书给官兵的赤诚之举。
除了用文字传递恩情,他们还组织爱心义卖活动,把所得善款悉数捐给汶川震区的寒门学子;每年七月开设“便民配钥匙日”,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更承诺全年为退役军人无偿配钥匙。“当年是解放军用脊梁为唐山撑起希望,这份恩情我们要记一辈子。”杨玉芳常这样说。
“我们要活成一道光,是点缀人间的新绿,是滋润心田的清泉,是吹拂希望的春风,要用余生为祖国奏响大爱的长歌。”杨玉芳夫妇用豁达如暖阳的性格、向上如劲竹的精神,在岁月中织就感动的经纬……(陶圆、王昊)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