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秦岭南麓隐藏着一座“巨无霸”电站 激活绿色新动能

2025-07-13 11:30:58华商网-华商报

秦岭南麓,镇安县月河镇,群山环抱间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巨无霸”电站。这座总投资88.51亿元、年发电量达23.41亿千瓦时的工程,不仅是西北地区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更以“超级充电宝”的身份,为西北电网注入调峰、调频、储能的多重动能,成为秦岭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共生的典范。

颠覆认知的“无声调节者”

初见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最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安静”。没有轰鸣的机组声,没有外露的设备,只有青山绿水间隐约可见的库坝轮廓。“抽水管道和进出水口全埋在山体里,既安全又不打扰生态。”陕西镇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宏伟的解释,揭开了这座“隐形电站”的面纱。

电站依秦岭山势而建,由上水库、下水库、地下厂房构成,400多米的落差形成的势能,是实现“充放电”的核心。其运行逻辑巧妙而高效:用电低谷时,借助电网富余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储存;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通过势能转换完成电能的“吞吐”。

中控室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机组数据藏着独特的运行规律。白天本是用电高峰,屏幕却常显示“抽水”状态。“白天风电、光电发力,我们就用富余绿电抽水储能。”徐宏伟说,上午启动抽水,傍晚放水发电,“像给电网做‘呼吸调节’”。

这一调节能力对西北电网意义非凡。作为全国首个以新能源装机为主体的区域电网,西北的风光电受天气影响大,稳定性不足。而抽水蓄能“随调随启”的特性,恰好填补短板,成为新能源消纳的“平衡器”。

八年攻坚:生态与工程的双向奔赴

电站建设历时8年,挑战不仅来自复杂的地质地貌,更在于如何与秦岭生态“共生”。

在上水库,徐宏伟指着山体护坡介绍:“单是护坡就用了石材挂壁、支杆喷涂挂壁等四五种工艺,全为贴合山体原貌。”从选址到运行,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上水库依沟谷筑坝,坝顶长360米,蓄水量相当于小半个长白山天池,采用“沥青+混凝土”组合防渗方案防渗漏;下水库库容1398万立方米,水体循环利用不影响河流水生态,前不久还发现了野生娃娃鱼。

每一处细节都在计算“生态成本”。如今,上水库的亮色与下水库的玉带在青山间遥相呼应,成为秦岭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和谐共生的缩影。

一座电站激活的多重价值

穿过狭长的交通洞,地下百米处是电站的“心脏”。4组可逆式机组马力全开,数十套装备与管网如迷宫般分布却井然有序。“地下厂房是行业惯例,安全又环保。”公司运行部主任肖云峰介绍,全电站仅80名员工,靠数字化智能管理运转,而同等规模火电厂需数百人。

这份“精简”背后是硬核实力:3分钟启动发电,7分钟开机抽水,响应速度远超传统电源。“电站能改善其他电源运行条件,减少火电、核电机组启停调峰,每年可消纳富余风电、太阳能发电量1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约1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5万吨、二氧化硫0.28万吨。”肖云峰说。

电流从这里出发,经变电站升压至330千伏,跨越秦岭接入西安南变电站,点亮千万家灯火。而电站的价值不止于能源调节。

建设期间,为运输设备开凿的交通设施,让闭塞山村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基建期年均为地方增税2000万元,运行期预计年增收1.15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如今,商洛市正抢抓机遇,将抽水蓄能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谋划打造投资千亿元的产业基地,山阳色河、镇安米粮等电站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这座秦岭南麓的“超级充电宝”,正以绿色动能激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陈团结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