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刷到《书卷一梦》的片段,剧情反转得跟坐过山车似的,弹幕里全是“这啥情况?”“下集呢下集呢”,我寻思这剧该爆了吧?结果昨天看总局收视榜,好家伙,这剧居然排倒数第一!我盯着榜单愣是半天没缓过神——网上热度那么高,咋收视比我家楼下菜市场早市的吆喝声还低?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现在年轻人看剧哪有耐心守着电视?刷手机剧都是碎片时间,正看到男女主吵架呢,外卖到了得下楼取,转头就把页面切走了;刷到关键剧情手机没电了,充上电回来早忘了演到哪儿。我同事小王就是典型,他说追《书卷一梦》全靠碎片时间,结果连男女主名字都对不上号,更别说追着看直播了。这剧网播数据是好,可那都是“点赞收藏过过瘾”,真到电视开着机守着看的,没几个。
再看第六名的《锦绣芳华》,杨紫和李现搭的戏。我对杨紫的古装剧有滤镜,从《香蜜》追到现在,她演的姑娘总带着股子机灵劲儿。这部剧里她演纺织厂女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裤脚卷到脚踝,在车间里追着跑订单,头发被风扇吹得乱蓬蓬的,活脱脱像我姥姥年轻时候在纺织厂的模样。剧情也实在,没那些狗血撕逼,就讲女主怎么带着工人改设备、拉外贸,连车间主任官僚主义那股子劲儿都演得特真实——我爸以前在国企上班,看了直拍大腿:“这主任说话跟我当年单位那会计一个味儿!”就是集数太短,才20来集就播完了,我上周追到第18集,正看到女主跟厂长拍桌子理论,手机突然弹出更新提示——没了!当时我还以为点错了,连刷三遍确认,确实没了,气得我在评论区骂了半小时“制作方偷懒”。
要说最出人意料的,还得是第二名的《以法之名》。这剧我一开始都没当回事儿,毕竟现在法务剧不少,要么演律师开挂查案,要么法官自带圣光,看着特悬浮。结果看了两集彻底改观——张译演的检察官查贪腐案,蹲在楼道里啃冷馒头,眼睛熬得通红,笔记本上记满了线索;蒋欣演的女律师给农民工讨薪,翻遍十年前的工地监控,胶鞋泡得发臭都不管,就盯着屏幕找证据。最绝的是剧情全是真实案例改编,我邻居王哥是干律师的,看了直跟我说:“这事儿我们当年还真办过!有个农民工讨薪案,跟剧中那个几乎一模一样,连对方用的借口都差不多。”这剧宣传特别低调,定档前连个大V都没转发,海报就俩演员穿制服站法院门口,看着特朴实。可架不住质量硬啊,开播一周收视蹭蹭涨,现在稳稳第二,这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一的《淬火年代》必须得夸夸正午阳光。这公司拍年代剧是真下血本,我之前看《山海情》《大江大河》,细节都能抠到墙皮裂缝啥样。这部剧讲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车间里的机床是真找老厂弄来的,上面还沾着机油;工人们的蓝布工装洗得发白,领口都起球了;食堂的大铁饭盒,盛菜时能听见“哐当”一声,跟真的似的。张新成演的年轻技术员,戴副圆框眼镜,说话结结巴巴的,看见师傅先鞠躬喊“李工”,活脱脱就是当年那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宋祖儿演的女工,扎着麻花辫,干活儿时汗珠子直掉,车间主任喊她“小慧”,她就赶紧应“哎——”,听着特真实。我妈看到车间里的绿皮椅子,突然说:“这不就是你爸当年上班时坐的吗?那时候车间里全是这种椅子,坐久了屁股都硌得慌。”年轻人看了也能跟着入戏,毕竟谁没看过爸妈翻老照片时念叨过“咱们那时候,车间里可热闹了”?
现在回头看这榜单,其实挺耐人寻味的。以前总有人说“现在的剧都是流水线生产的,没灵魂”,可你看今年这几部——有讲法务的、有讲古装搞事业的、有讲年代变迁的,每部都有自己的琢磨头。以前那些靠流量明星撑场子的剧,现在越来越没市场了,反倒是踏踏实实讲故事、认认真真做细节的剧,能杀出重围。就像《书卷一梦》这种,网播数据好得能上天,可收视就是上不去,说白了还是观众变了——现在大家看剧不图个热闹,就图个“真”。剧情假、人设飘,给再多营销都没用;剧情实在、人物鲜活,哪怕宣传少点,观众也能自己找来看。
说到底,电视剧这行跟卖早点没啥两样。你用心熬粥、现包包子,顾客就愿意排队;你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就算吆喝得再响,也没人愿意买账。你看《以法之名》这种没请顶流、没炒话题的剧,靠质量硬是挤进了前三;《淬火年代》这种讲老故事的剧,反而能让年轻人看得入迷。反观那些网播火爆但收视拉胯的,要么剧情太离谱,要么表演太浮夸,观众刷两集就腻了,谁还愿意守着电视看?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