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当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动在河洛大地交汇,不同文明的使者带着探寻的目光走进古都洛阳,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悄然展开,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7月8日至9日,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政党领导人一行参访了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魏坡村等地,深入感受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传承发展。
清代民居的创新与坚守
7月8日下午,南亚、东南亚政党代表团一行走进洛阳孟津的魏坡村——这里,一座座清代民居静静伫立。漫步过现代气息浓厚的品牌集聚区,穿过繁茂古槐掩映的街巷,青砖瓦舍的古宅便扑面而来,古今交融的景象引得众人驻足流连。
图为魏坡村街巷一角。
“了解历史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看清社会的演变路径,也让下一代明白:正是走过了过去,才有通往更加繁荣未来的可能。”尼泊尔共产党(联合社会主义)资深领导人、前政府总理贾拉·纳特·卡纳尔(JhalaNathKhanal)漫步其间不禁发出感慨。他表示,这片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尤其令人珍视。“当时人们使用的材料、技术,以及家庭生活方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保护理念,与我的祖国尼泊尔高度契合。”
在贾拉·纳特·卡纳尔看来,时代在变,唯有亲身触摸历史的肌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明发展的脉络。
魏坡村的探索,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作为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魏坡·新序”项目巧妙平衡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南亚、东南亚代表团在魏坡村合影留念。
园区内,一条无形的古槐分界线,将空间划分为两个时空维度:分界线前,是创新活力的展示区——艺术装置、主题展览、品牌快闪、市集活动、音乐演出等丰富多样的当代表达,被巧妙嵌入修缮后的古民居中,焕发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魅力。分界线后,则是保留原貌的卫坡古街,青石铺地,街巷幽深,北三进、南五进的清代大院鳞次栉比,“院内有院、院中套院、院院相连”的格局静静诉说着古代匠人的巧思与智慧。
石窟壁龛的光影与守护
7月8日晚,夜幕低垂。南亚、东南亚国家政党代表团一行来到伊河之畔的龙门石窟。在精心布置的灯光投射下,白日雄浑的石窟更显庄严与神秘。
峭壁层叠间,2345个窟龛、11万余尊石刻造像以及2800余块碑刻题记,历经北魏至北宋400余年开凿,汇聚了河西、鲜卑、中原乃至西方的装饰纹样,彰显出丝绸之路上璀璨多元的文明交汇。
图为龙门石窟夜景。
“那些沉静的佛像,是古人智慧、毅力与匠心的极致展现。它们同时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见证,对今天依然具有深远意义。”拾级而上,卢舍那大佛的面容渐渐在视野中清晰。斯里兰卡佛教、宗教和文化事务部部长希尼杜默·塞内维(HinidumaSunilSenevi)注视着这尊佛像,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
“这里配备了完善的灯光、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道路和餐饮服务,全面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这处世界遗产不仅连接着现代与历史,更是向年轻一代传递宝贵历史知识的重要桥梁。”希尼杜默·塞内维表示,现代精心的保护与展示,使这座千年艺术宝库超越时空界限,继续肩负文明使者的使命。
南亚、东南亚代表团在龙门石窟合影留念。
夏夜里,龙门石窟的光影下涌动着熙攘的人潮。佛像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架起专业设备,将自己与石窟的剪影定格在镜头中。夜风轻拂,伊河水波在暮色中静静流淌,崖壁上的佛龛与造像默默伫立,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古刹深处的传承与对话
7月9日下午,南亚、东南亚国家政党代表团一行到访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释源”与“祖庭”,白马寺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感。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抵达洛阳,传播佛法、翻译经典。这座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古刹,不仅承载着佛教肇始的精神印记,也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发展及不断中国化的辉煌历程。
图为白马寺。(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纪念这段深厚的渊源,印度政府特意在此仿建了桑奇大塔。”在国际佛殿苑内的印度风格佛殿里,印度国民大会党全国发言人、前人民院议员乌迪特·拉吉(UditRaj)告诉记者,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了解,这座坐西朝东、与白马寺主殿相对的建筑,其主体设计参照了印度世界文化遗产——桑奇大塔的风格。桑奇是阿育王时代高僧传教的重要起点,而白马寺则是佛教东传的第一座官办寺庙。在此参照桑奇建塔,寓意源流回归与文明互鉴。
图为白马寺国际佛殿苑内的印度风格佛殿。
“文明对话应成为重新连接两大文明和两国人民的桥梁。”面对当下现实,乌迪特·拉吉强调,阻碍文明对话的因素亟须克服,而理解与包容正是化解冲突、促进合作的关键。“中印两国应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人类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繁荣,弘扬和平、慈悲与爱的精神。尤其在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平交流与文明对话。”
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声音,在河洛大地汇聚成一份清晰共识:历史非尘封标本,而是照亮未来的灯塔;文明非孤立岛屿,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奔流不息的长河。保护自身独特的文化根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用创新的方式讲述古老故事——这正是河南实践的真实写照。在深刻理解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真诚架设沟通桥梁,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共鸣,依旧拥有抚平隔阂、凝聚共识、共创未来的磅礴力量。(周金淼)
编辑:陈静审核:莫韶华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