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成书院里的一场文学盛宴

2025-07-10 15:47:27鲁网

鲁网7月10日讯七月八日下午五点半,两位文学界的巨擘——卢新华与许晨,在乾成书院十几位师生簇拥下,缓步踏入乾成书院临时搭建的学术大讲堂。师生们的眼神中,交织着崇敬、好奇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那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情感,仿佛他们即将面对的不是两位普通的作家,而是两本承载着时代重量与个人灵魂的厚重书籍,正缓缓翻开扉页。

卢新华,这个名字如同刻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的深深印记,他是那个划破沉寂、引发全社会集体反思的《伤痕》的作者。他的出现,让空气中似乎都弥漫开一种淡淡的、属于过去的忧伤与沉重。他的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能穿透时光的迷雾,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而许晨,这位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以下简称“蛟龙号”),则以另一种磅礴的力量,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记录下中国向第四极”进军的无畏壮举。他的脸上,带着与大海搏击后特有的坚毅与平和,眼神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与敬畏之光。

两位作家虽风格迥异,却都带着一种历经世事沉淀后的从容与温和。他们落座后,乾成书院王才路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两位文学巨臂。他特别指出长期旅居海外的卢新华是因偶然之机,7号下午从上海坐动车到青岛,稍事休息后参加晚上的活动,九日早晨离开青岛。八日在青岛逗留一天。被请到书院临时搭建的学术大讲堂,参加四、五个小时的学术讲座和读书分享会。特别是同时请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许晨先生一块参加。划时代作家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同框同台同院联袂主讲同一讲座,这是书院乃至青岛市难得的文学奇观。又因为卢新华先生长期旅居海外,难得海内一见。所以,这种奇观,在书院以及青岛市,是很难再复制的。

王才路教授简单介绍后,卢新华缓缓地带着一种近乎追溯往事的郑重,讲述了《伤痕》诞生的背景。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能将听众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谈到了创作时的迷茫与挣扎,谈到了文字如何成为他表达内心痛苦与反思的唯一出口,谈到了作品出版后引发的巨大反响,以及那如潮水般涌来的读者来信——有泪痕,有共鸣,也有愤怒与不解。当他谈到主人公王晓华身上那道“伤痕”的象征意义时,他的声音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眼中泛起了湿润的光泽。那一刻,整个将军厅都安静极了。师生们屏息凝神,他们仿佛能触摸到卢新华笔下那个少年破碎而敏感的灵魂,感受到那份因时代扭曲而带来的深深创伤。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悯与同情,像潮水般悄然漫过在场每个人的心田。他们看到了文字的力量,如何能如此深刻地刺痛人心,又如何能如此温暖地抚慰人心。

接着,许晨先生分享《蛟龙号》的创作历程。他的讲述则充满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激情与力量。他描述了随“蛟龙号”下潜前的紧张与期待,描述了深海黑暗中那片令人窒息的寂静,描述了在巨大压力下种种的瞬间恐惧,以及最终突破极限、亲眼目睹奇诡深海生物时的震撼与狂喜。他的语调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手势也变得丰富起来,仿佛他正再次置身于那片幽暗而神秘的水下世界。他描述深海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如同深海中闪烁的磷光,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当他说到那些科研人员为了国家荣誉,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默默奉献的故事时,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敬佩与自豪。师生们听得入了迷,仿佛也跟着他一起潜入了那片未知的蓝,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无畏与浪漫,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一种强烈的敬佩感在心中升腾,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伤痕”——那是挑战极限、勇攀高峰时留下的印记,是献给国家与科学的荣耀勋章。

讲座进入互动环节,乾成书院的十几位师生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争先恐后地提问请教,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探寻,更是对这两位灵魂写作者发自内心的敬仰。

他们向卢新华先生请教,《伤痕》中深刻反思人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扭曲与挣扎,‘伤痕’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今天生活的启示?主人公王晓华的那道‘伤痕’,是否也映照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脆弱与不完美?

他们向许晨先生询问在写作《蛟龙号》时,是如何真正做到‘深度入海’的?您亲自下潜了吗?那种在深海黑暗、高压环境下的体验,对您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他们平静而有力的答疑中,同学们似乎找到了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去的理解,有对当下的珍惜,也有对未来的期望。

他们的对话时而严肃,时而幽默,现场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师生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不仅仅是听众,更像是平等的对话者,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汲取着文学的养分。每一个提问,都带着他们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每一次回答,都蕴含着两位文学巨臂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这种真诚的交流,让整个活动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

接下来的互动环节更加精彩,两位文学巨臂成了互动主场的主角。卢新华先生许晨先生两人或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就两人作品中某个细节描述、某时的心理活动互相进行问答。犹如华山峰顶的高手论剑论道。那种专业、那种睿智、那种细腻、那种深刻、那种入理,成为互动环节的精彩和亮点。

不知不觉,学术讲座与读书互动活动进行了四个多小时。

活动接近尾声时,师生们仍意犹未尽,眼中满是不舍。他们看着眼前的两位作家,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佩。这场讲座,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如何能穿透时空,连接起不同时代的人心;如何能从个体经验出发,抵达普遍的人性;如何能从现实出发,又指向更广阔的未知......(通讯员王才路)

责任编辑:刘亮亮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