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新疆迎来了旅游热潮。在喀什古城、库车热斯坦老街,游客们不仅驻足观摩匠人巧手翻飞,更挽起袖子体验土陶拉坯、红铜锻打、葫芦雕刻,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鲜活魅力。
截至目前,新疆共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5956个。在非遗的“活化”实践的推动下,新疆非遗保护与传承不断结出硕果:过去一年,新疆有22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个案例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新疆土陶艺术展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非遗正通过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当地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本报记者赵曦□黄芷凌文/摄
坚守千年技艺
守护丝路风情
6月23日,午后的阳光洒落在喀什古城东南侧的高台民居上,为维吾尔族独特的门饰花纹镀上一层金辉。记者推开这一扇扇彩绘木门,土陶、红铜、木雕、编织等非遗技艺跃然于眼前,让记者仿佛回到了古代丝路重镇,感受到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新疆民俗风情。
图为土陶技艺体验区。
高台民居曾是土陶艺人的聚居地,历史上曾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因此也被称为“土陶崖”。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土陶业逐渐衰落,高台上仅存几家从事土陶业的作坊。如今,通过文旅融合,高台民居的手工作坊转型为集“赏、学、购”为一体的非遗工坊。
记者推开一扇标有“高崖上的土陶人家”的大门,入眼是满屋的土陶及制作工具。吐尔逊·肉斯塔木端坐在一旁,迎接着进门参观的游客。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烫画技艺体验区。
据了解,维吾尔族土陶的制作包括选土、揉泥、拉坯、晒干、烧制五道工序。其中拉坯成型环节最为关键,极为考验匠人的手艺和审美。吐尔逊·肉斯塔木坚持沿用传承了800多年的古法技艺。在他手中诞生的土陶,器型灵动多变,纹饰精美考究,深绿、浅绿、棕黄的彩釉与花卉、枝叶、羽毛等意象相互交融。这些器物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更承载着喀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生活气息。
漫步于高台民居的蜿蜒小巷,土陶之外,匠心凝聚的瑰宝数不胜数:镶嵌着贝母、鹿角、黑牛角等珍稀材质的英吉沙小刀寒光流转;悬挂于屋顶的葫芦烙画纹路细腻、图案别致;新疆地毯色泽如虹,毯面光泽温润,质地挺括却触手生柔……每一件非遗工艺品都浸润着匠人双手的温度。正是高崖之上这些执着的非遗技艺守望者,让穿越千年的丝路风情依然鲜活如初。
“宠妻之作”成爆款
祖传技艺浪漫焕新生
“这个铜壶是纯手工打造的,送人很合适。”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家手工铜器店里,店主玉素甫·卡地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店内的铜器。
图为匠人打造的红铜饰品。
玉素甫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车红铜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他便和哥哥买买提一起,跟随父亲学习铜器制作,逐渐掌握了包括铜雕在内的传统制作工艺。
据了解,维吾尔族铜器制作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尤以日用品见长。这项传统工艺对工匠要求极高,匠人们通常不依赖图纸,全凭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手上功夫,完成从构思到制作的全部工序。
图为游客正在选购红铜工艺品。
玉素甫告诉记者,制作一把铜壶通常需要四五天时间。首先要构思器型,然后根据尺寸和造型特点选用黄铜、红铜等不同原料。切料后,按照构思的模型一点点打制成型,最后再雕刻各类纹饰。他强调:“雕刻环节最为关键,既考验耐心更体现功力。不同用途的铜器纹饰各异,我们多采用石榴花等本地人钟爱的花卉图案。”
在玉素甫的店铺里,上百件铜器琳琅满目,以茶壶、茶杯等茶具为主。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其中还陈列着不少精美的红铜首饰,如耳环、项链等。
“妻子喜爱玫瑰金,我就尝试用红铜为她打造了几件首饰。后来把这些饰品放在店里售卖,没想到特别受欢迎,销量出奇地好。现在我正计划为她制作更多款式。”玉素甫腼腆地说道。
在坚守祖传工艺的同时,玉素甫兄弟俩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他们不仅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技艺,还开辟了网络直播新渠道。通过直播展示铜器制作过程、讲解工艺精髓,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个性化定制订单。而这样的非遗传承新篇章,正在天山南北不断书写。
游客争当“一日匠人”
非遗工坊带动家门口增收
高台民居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循声望去,游客们正在努尔麦麦提的铁匠铺里敲打铁器;吐尔逊·肉斯塔木的土陶工坊里,游客不仅能观摩完整的制陶流程,还能亲手体验拉坯、上釉的乐趣;在喀什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音乐村”的乐器工坊,传承人正与游客合奏民族乐器,欢快的旋律让记者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
图为游客正在选购葫芦烙画工艺品。
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新疆的非遗工坊正以“活态传承”的创新姿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模式还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让600余名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库车大馕城则以两万余平方米的规模,打造了集馕品制作、体验、展销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非遗工坊,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图为匠人正与游客合奏民族乐器。
近年来,在各级非遗保护部门的推动下,新疆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疆已建成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5个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塔塔尔族撒班节、玛纳斯、刀郎麦西热甫等10个非遗传承中心,创办哈密阿勒屯古街、和田团城民俗旅游区、喀什古城景区非遗集市等14个自治区级非遗集市,运营超过130家非遗工坊,不仅让非遗深度融入现代生活,更带动近万人就业,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的“新疆样本”。
图为匠人们正在调试琴弦。
图为游客正在花帽巷选购产品。
图为匠人正在制作库车大馕。
图为游客正在选购英吉沙小刀。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