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山下 幸福花开

2025-07-09 17:16:52当代先锋网

娘娘山是六盘水市水城区顺场乡的最高峰,海拔2319米。

在风景秀丽的娘娘山下的娘娘山村,每当提到市发展改革委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王振宇,乡亲们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咱们的小王书记”。

他巧设“彩头”激活力,红色教育锤炼初心,改造活动室筑民心阵地;

他踏遍茶山寻找症结,撰写万字方案引进项目,用千万元资金打通16.6公里产业路与管网,让茶叶产值突破2000万元,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

他在暴雨中清理塌方护安全,奔走间解决老弱之忧,精准帮扶困苦家庭。

从“办公室专才”到“泥腿子书记”,从“不识路”到“活地图”,他以茶话听民声,以脚步量民情,将“支部强、产业兴、百姓富”蓝图烙进山乡巨变。

村民一声“小王书记”,便是最响亮的勋章。

‌智汇乡野振翅新生

望远山,寻前路,心明眼亮事竟成。

王振宇初到村里时,发现党员学习会议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他深刻意识到:“支部建设不加强,乡村振兴就难以推进。光念文件可不行,必须让大家都觉得有意思、有奔头!”于是,这位富有创意的年轻书记立即展开了行动。

在政策学习方面,他创新性地设置了“彩头”互动环节。会议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地念文件,而是将政策要点精心改编成“有奖问答”趣味活动,答对者可以获得实用的农具或日用品作为奖励,现场气氛顿时活跃热烈起来。

为强化党性教育,他组织党员“走出去”寻初心,前往“中国工农红军渡北盘江纪念馆”参观学习,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村庄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他成功申请到1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面改造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和党建文化广场。新增的篮球架、乒乓球台,“群众茶话室”和“会谈室”等设施,使原本冷清破旧的活动室焕然一新,变成了村民们最爱去的“人气屋”。

如今这里热闹非凡,老人悠闲地下棋对弈、年轻人运动健身、妇女边做手工边唠家常,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已然成为村民们最喜爱的“快乐大本营”。

广场上,与邻居摆白的村民黄成芬说:“以前村里连个像样活动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可好了,做完家务就能来这儿坐坐。”“可不是嘛!”王琴笑着指向“群众茶话室”,“前不久村里还在那儿开了个培训班,我家闺女学得可起劲了。”

刚打完篮球的年轻人张周龙擦着汗走过来:“爸,您看我这三分球投得怎么样?”“臭小子,比你爹当年差远了!”张叔嘴上这么说,眼里却满是骄傲,“多亏了第一书记申请来这笔钱,要不咱们爷俩哪有机会在这儿打球啊!”

针对村班子建设,王振宇引入“周例会”和“月小结”制度,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此外,他主动物色村里的能人,两个在外闯荡成功的“致富带头人”,被他“三顾茅庐”诚意请进了村委班子;还精心培养了3个本科生入党。

“班子年轻了,脑子活了,村里的事就好办了!”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异口同声地这样称赞道。年轻干部干劲十足,用创新的工作方法为村里带来了新气象,让各项事务都变得井井有条、高效顺畅。

‌茶话变奏山乡巨变

王振宇是“科班出身”,搞项目是专长。

可刚到村里时,他连农户家在哪都找不着方向,总得村干部带着他认路。他急得直跺脚:“天天坐办公室,哪知道地里这些门道?”

于是,他开展“茶话会”活动,分批次请党员、老乡到他办公室喝茶聊天,耐心倾听大家倾诉生活困难、反映实际问题,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建议。

聊得多了,问题也渐渐清晰明朗:村里6000多亩茶园确实是得天独厚的好资源,但崎岖泥泞的山路难走、灌溉水源难引,采茶季全靠茶农们两条腿“溜坡坡”来回奔波,不仅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优质茶叶还常常卖不上好价钱。

“必须尽快把产业路修通,把灌溉管道铺到每块茶田的地头,提升产业的产量。”王振宇握紧拳头暗下决心,心里已然有了明确的规划蓝图。

为了摸清茶山情况,王振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走遍了娘娘山村大大小小的山头。有次冒雨查看一个叫“擦旗子大包”的大山,路滑摔了一跤,爬起来第一句话却是:“这坡太陡,将来修路得注意拐弯半径和坡度。”

村民远远看见他淋成个“落汤鸡”,还在泥地里比划,都心疼地喊:“都是一家人了,做事悠着一点,晚一两天都是正常的事,不要这么拼命。”

“‘采茶如踩春˙同奔致富路’是目标,‘村级合作社+农户+致富带头人’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能为娘娘山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这股子“泥腿子”劲儿和扎实的调研,王振宇写出了20000多字详细的可行性方案,一趟趟往上跑,硬是为娘娘山村“抠”回了两个以工代赈大项目。

‌项目一:754万!‌修通甲岩沟到黄昏箐的茶产业路。

‌项目二:667万!‌搞定树珠洼到擦旗子大包的茶产业机耕道和灌溉管网。

‌‌路通了,水来了。‌16.6公里茶产业机耕道能让小货车开到茶园边,20多公里灌溉水管铺到了茶树根下,2.4公里的采摘步道让村民们不用再“溜坡坡”。

‌修路挖渠时,优先请了村里的429个困难户来干活,实打实发了506万元工资,村集体账上还多了61万元收益分红。村民们都说:“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2024年,娘娘山茶叶产值飙到2000多万元!茶园成了风景,引来2万多人观光。“党建红”真的领出“生态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了!

现在,村里人远远看见那个穿着夹克、脚蹬沾泥鞋的身影,就知道是“小王书记”。一声热乎乎的“小王书记”,就是王振宇最响亮的“军功章”。

‌手沾春泥心种福田

“村民的事,没小事。”王振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娘娘山多雨,山路怕塌方。一到雨季,王振宇就成了村里的“活地图”,哪个弯容易垮,他心里门儿清。自掏腰包买警示带,顶着雨挨家挨户提醒:“叔,这两天雨大,别走那条小路!”“姨,房后的坡得留意,安全最重要!”

连日暴雨导致村路塌了,他第一时间协调挖机铲车来清,顶着大雨连续奋战‌12小时‌,终于清通所有塌方点,全力保障大家出行安全。

“那会儿看他浑身湿透,泥里水里地忙活,顾不上吃饭休息,真像咱自家娃一样心疼,‌可这孩子愣是咬牙一直撑着。”一村民回忆说。

村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取快递、买点东西是难题。王振宇知道了,二话不说主动揽下活儿:“顺路的事儿,交给我!”从此风雨无阻,成了老人们的“专属快递员”。“他比亲儿子还贴心!”老人朴实的话,就是最高的信任票。

村民查德安家中,儿子因长期患病卧床不起,儿媳妇因病不幸去世,留下两个正在求学的孙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初中。面对这个困境家庭,王振宇为查德安申请各项帮扶政策,并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解决实际困难。

另一户村民张道贤患有脑梗,王振宇不仅多次为其申请民政救助,还结合实际情况申请产业奖补资金,最终将其纳入“开发式”帮扶名单,通过在茶叶基地务工,张道贤每年可获得10000余元的稳定收入,让其生活有所改变。

听说妥通、大水两个组的村民想种红米,但缺乏具体的种植经验和技术。王振宇立刻跑农业农村部门请专家来指导,专家在地头手把手教选种、育苗、管护。如今,60多亩红米示范基地郁郁葱葱,成了村民们新的增收致富希望。

驻村以来,王振宇牢记“群众之事无小事”理念,扎实推进帮扶政策落实。他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组织“两节送温暖”活动,协调民政、应急等部门筹措生活物资300余件。动员企业参与帮扶,募集善款物资5万余元。

记者手记:真心换民心春泥耕福田

两年驻村,时间不长,故事满满。

王振宇用双脚丈量了村里的每一条小径,走进了每一户需要帮助的家门。从机关干部到田间地头的“泥腿子”,他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解难题。

娘娘山村的“幸福花”,就在一步步踏实的脚印里,在一件件暖心的帮扶中,悄然绽放。乡亲们那句叫得最顺口的“小王书记”,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振兴的路还长。两年驻村期满,王振宇选择继续留下,把未完成的“任务”做好。“小王书记”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写照——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春泥中耕耘福田。驻村党支部书记千千万,唯以真心换民心者,方能听见春天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

编辑鲁媛

二审刘定珲

三审孙勤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