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阴雨终见晴:“托苗计划”为脑瘫患儿和母亲托起新生

2025-07-09 15:29:18江南时报

近日,淮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大门缓缓开启,晨光中,10岁的嫝嫝被母亲段苇(化名)紧紧抱在怀中。这个从出生就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脑瘫女孩,此刻正与母亲站在人生的分水岭。她的名字,嵌着家族三代人对“安康顺遂”的灼灼祈愿,却在十年光阴里,化作无声的叹息,飘散在父亲昼日奔波的脚步里、母亲寸步不离的病榻间。

阴雨十年,困在时光褶皱里的家庭

“那时候,日子是碎成渣的。”段苇脸上掠过一丝苦涩,将记忆拉回到十年前。38岁的她高龄产女,全家视若珍宝,满心憧憬着未来。然而,在嫝嫝六个月大时,一纸重度脑瘫诊断书将段苇夫妇推入绝望深渊——脑部大面积水肿囊肿、视力只有光感、全身只有右胳膊能够活动。没有任何犹豫,段苇辞去客服经理的职位,将全部身心系在女儿身上;丈夫则默默收起创业梦想,转身扛起养家重担。此后的两年,他们如逐光的飞蛾辗转于国内各大医院,希望能听到一丝奇迹的回响,但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绝望打击。“曾经……真想结束这一切!”段苇的声音里沉淀着绝望。在北京一家脑科医院又一次无情宣判后,彻底熄灭了他们最后的幻想。盛夏的北京街头,热浪灼人,夫妻俩蹲在路边机械地啃着馒头榨菜,女儿嫝嫝撕心裂肺的哭声骤然响起,瞬间击溃了段苇的心理防线——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在绝望中疯长。濒临破碎之际,是母爱,是丈夫有力的臂膀,将她紧紧拽住,“此后,我们接受了现实,希望似乎也越来越渺茫。”至此,他们放弃寻医问药,漫漫康复之路成为支撑全家的生命线。政府康复补助每年仅够维持两个月的康复训练,不得已,丈夫外地工作赚钱,段苇则独自在家照顾女儿,省吃俭用、东拼西凑,每年也只能为嫝嫝做四个月的康复。为赶治疗,段苇时常一个人抱着女儿,冒大雨、转长途,积水漫过小腿,雨水和泪水在脸上交织。哭完又咬牙面对——康复医院规定,缺席三日即失去治疗时段,风雨无阻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微光乍现,照进命运夹缝的希望之“苗”

命运的严苛并未因段苇一家的苦难而稍作停歇。因嫝嫝大腿关节出现病理性异位生长,今年初,段苇不得不将她送进手术室。术后,厚重的石膏一直打到腰部,整整两个多月,嫝嫝动弹不得。拆掉石膏后是漫长的愈后护理,每一次将女儿从床铺转移到轮椅的瞬间,都伴随着嫝嫝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段苇心如刀绞的无力。就在段苇被日复一日的护理压得喘不过气时,一束微光悄然照进这个疲惫不堪的家庭。社区儿童主任带来了一个名为“托苗计划”的消息——淮安市民政局争取到慈善资金,启动了困境病残儿童替代养护服务项目。这个项目将为具有康复指征的、困难家庭病残儿童提供阶段性公益性托养和康教服务;同时优先聘用病残儿童父母来院担任护理员,通过培训后短期安置入院工作。这无异于为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搭建了一条通往专业支持和喘息空间的桥梁。段苇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民政部门对此项目极为审慎,逐一走访评估了十余个候选家庭,严格考量其家庭困难程度、孩子的康复潜力、家长的照料能力与责任心等。最终,段苇率先获得随同入院资格。“托苗计划”在带来希望之光的同时,也投下了疑虑的阴影。段苇紧握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心中却翻腾着无数的问号:费用真能减免?她能否守护在嫝嫝身边?福利院的康复资源是否专业?能否给她提供一份工作……希望与不安交织,段苇在焦灼的期待中,等待着踏入这扇未知的大门。

暖意渐融,福利院里绽放的安宁期待

5月26日,段苇母女搬进了淮安市社会福利院为她们准备的“新家”:窗明几净的单间里,沙发、冰箱、电视一应俱全;墙上挂着工作人员精心收集装裱的她们一家不同时期的照片;绿植与鲜花点缀其间,散发着生机。这与她们此前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附近租住的狭小、阴暗的隔断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段苇紧握着轮椅的手微微颤抖,难以置信这份从天而降的安稳。当照料的重担被专业力量温柔托起,生活的巨变也缓缓开启。在这里,大运动训练、专业按摩、磁疗等康复项目设施完善,段苇再也不用推着嫝嫝,在烈日或寒风中辗转到医院。嫝嫝的一日三餐由营养配餐保障,段苇自己也能在福利院食堂便捷刷卡就餐,告别了在照顾间隙争分夺秒的采买日常。多年紧绷的“发条”,在这一刻终于缓缓松弛。这份松弛,最深切地感受源自那份久违的安全感。

段苇的思绪飘回那些独自硬扛的夜晚:当嫝嫝发烧抽搐后,无边的疲惫与恐惧如影随形,她连喝口水都提心吊胆,生怕错过孩子一丝异常的动静。后来,她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嫝嫝体温超过37.5度,她就立刻将孩子带到医院,不敢独自面对那孤立无援的漫漫长夜。如今,医护人员近在咫尺,专业守护触手可及。入院的第一晚,听着女儿平稳的呼吸,段苇紧绷了多年的神经彻底放松,沉沉地睡了过去——这是她这些年来睡得最踏实、最安稳的一觉。更让段苇惊喜的是,康复资源的“无缝衔接”和专业性。“来院后我才发现,给嫝嫝做康复的医生,竟然还是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这份熟悉与专业的延续,让她悬着的心又放下几分。对于嫝嫝术后伤口未完全愈合带来的翻身剧痛,康复师也传授了关键技巧——把嫝嫝的一条腿轻轻抬起一点再翻身,伤口受压就会减轻。段苇依言尝试,嫝嫝的哭声果然小了许多。这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专业指导,如涓涓暖流,彻底消融了段苇心头的疑虑。

向阳而生,幼苗拔节时的生命回响

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棂,段苇正细心地为嫝嫝梳理头发。女孩仰起头好奇地问:“妈妈,今天给我带什么颜色的花?”这个简单的问句,本身就承载着不简单的重量。嫝嫝在两岁多时学会说话,对于一名重度脑瘫儿童而言,这曾被医生视为惊人的奇迹,却也成了此后漫长岁月里,孤独闪烁的“唯一”奇迹。然而,进入福利院这片包容的土壤,段苇仿佛听到了更多生命拔节的细微声响。

过去,康复结束后的时光,母女俩只能蜷缩在狭小的出租屋,小心翼翼地避开外界异样的目光。如今,在福利院这个没有偏见、只有理解与接纳的港湾,嫝嫝可以参加院内活动,与同龄人互动,第一次真正融入了集体。段苇清晰地感知到女儿身上悄然发生的变化:话变多了,性格更开朗了,还有具体能力的跃升——嫝嫝已能准确分辨左右了;更令人欣喜还有那份超越年龄的细心——每当母女俩需要定点服药或敷药,嫝嫝总能像个小闹钟般及时提醒妈妈。这份看得见的成长,点燃了更远的希望。淮安市社会福利院院长赵锦燕注视着嫝嫝的进步,心中构想着更广阔的可能,“在持续康复的基础上,未来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或许能帮助嫝嫝这样的孩子实现‘站起来’的梦想。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甚至可能为她们打开‘看见’世界的大门”。为了托举更多困境中的幼苗,她构想着更可持续的模式,“我们希望探索‘政府拨一点、家庭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让这份希望之光惠及更多挣扎中的家庭。”

希望的种子,同样在段苇心中深深扎根、破土生长。“国家的好政策和福利院的托举,彻底扭转了嫝嫝和我们全家的命运,让我重新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更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段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环境的安定与全方位的支持,不仅呵护着嫝嫝,也解放了这位母亲被禁锢的潜能。她不再仅仅是那个24小时待命、被压在病榻方寸之间的女儿“专属手脚”。如今,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一项护理技能,她渴望将这份在苦难中磨砺、又在关爱中提升的能力,回馈给院内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成为他们康复路上的助力者。这不仅是爱的回馈,更是她重拾职业尊严、找回生命价值的崭新起点。

江南时报记者钱海盈通讯员苏民宣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