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今年初,池州市贵池区发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工作指引》,以“1+2+7+N”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探索产业振兴新途径,从土地流转到产业升级,从出口创汇到农文旅融合,从集体入股到共同富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联农带农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推广订单合同、入股分红、技术服务、务工就业等多元化的联结形式,确保农民能够分享产业链增值的‘大蛋糕’。”贵池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石岩介绍道。今年以来,贵池区围绕发展一个为重点企业配套的种养基地、引进一个链接零散劳动力和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壮大一个村民广泛参与的集体经济项目的“三个一”思路,积极构建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联农带农机制”落地生根。前不久,记者来到贵池区梅街镇梅街村,只见村后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摇曳。
贵池区梅街镇境内拥有毛竹资源14000余亩,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链延伸不到等原因,这一万多亩竹林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不仅不能为村民带来收益不说,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近两年,该区瞄准本地竹制品龙头企业鸿叶集团日益壮大的契机,大力实施竹资源抚育、竹加工产业链建设等行动。村民家中的毛竹经过有计划地砍伐后,会被送往各镇街的初、中级加工基地筛选、加工,最终送到位于池州高新区的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成品出售。
而在竹资源利用这条产业链中,贵池本地的村民群众以种植户、伐木工、各级加工厂工人等身份参与其中,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主体被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这其中,“种—伐—初—中—终”五级工序中的四级都在乡村地区完成,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化,形成了“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的良性循环。
“竹产业链的延伸只是一个缩影。总而言之,要想实现‘联农带农’,坚持‘三个一’是必由之路,其关键就在于‘联’和‘带’,‘联’是指通过产业链将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带’则是指通过各种分配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汪石岩一边解释,一边用贵池区马衙街道金山村的成功经验辅证道:抢在今年“三夏”生产开始前,金山村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农事服务中心,这座全区烘干和收储能力最强的“硬核”设施不仅能为村集体带来每年约40万元的稳定增收,还带动了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与此同时,以农事服务中心、高标准农田等为节点,以“满村稻香”为IP,该村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继续做大“蛋糕”,带动了更多村民分享利益。
竹业、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皖南土鸡、茶叶、食用菌、富硒农产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贵池区多个特色产业逐渐实现标准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分工,并凭借全产业链的组织、规模、成本、分工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这其中,尤以鳜鱼产业最具代表性。经过精心培育,目前该区鳜鱼池塘养殖面积已达1.65万亩,产量突破5000吨,鳜鱼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稳居全国前列。此外,依托业内领先的技术和规模,涓桥等地打造出了一条以鳜鱼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将鳜鱼的价值进一步‘吃干榨净’。”汪石岩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区拥有特色农林产品种养基地约44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约180亿元。
联农带农不仅为乡村经济多元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板,也为富民兴村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联农带农如何能带得稳、带得实、带得久,贵池正依靠基层党组织,从“联合”“产业”“人才”等多方发力。
过去,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贵池区乡村发展长期面临无稳定财力支撑、无专业人才引领、无内生动力参与的“三无”困境,制约了乡村治理效能的提高,基层治理往往“有心无力”。如今,产业的发展兴旺则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成为了基层治理的“造血机”。
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民歌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将闲置用地集中流转用于文旅项目打造,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一路攀升到了90余万元和2.3万元。
村民有了稳定的就业,村集体有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村里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村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也有了“底气”。今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人流、车流,该村一直在完善道路和停车场等设施,而工程规划所到之处,村民们均积极配合,使项目顺利推进。
“还有当前正在进行的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不少村(社区)都与施工方达成了约定,优先雇佣本村村民务工。例如参与贵池区乌沙镇晏塘社区五房孙省级中心村建设的15名工人全部来自本村,村民们得知自己既是美好家园的设计者,又是建设者,还是最终受益人,参与度大幅提升。”贵池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方四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以前,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联农带农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普遍较低。如今,产业发展使得群众收入提高、见识增长、权利意识增强,村集体满足群众需求的能力也不断提升,村民参与到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和意愿大大提高。
事实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和治理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有机整体。有了经济基础,才能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民待遇改善等方面,让群众享受发展成果。而高效的治理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促进了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激发出更广泛的发展动力。
可喜的是,像这样以发展驱动治理,以治理引领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经在贵池广大乡村地区逐渐成型。除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该区今年还连续打出《2025年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关重点任务“一核三化五增强”工作指引》《乡村建设群众工作指引》等一系列“组合拳”,持续拓宽服务、经营、分红“三条路径”,把更多产业增值环节留在农村;并通过“村民大会”“板凳会”“村民夜话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带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好乡村。下一步,池州市贵池区将继续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为乡村有效治理注入源头活水,激活人才、凝聚共识、提升效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韩亚东)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