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皖新闻记者日前来到淮南上窑林场,看到这里曾经的荒山,如今已建成新四军纪念林景区,景区分为六大板块,集教育、旅游、生态为一体。
记者了解到,为弘扬新四军在淮河两岸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23年来,新四军纪念林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共植树10万多棵,增加绿化区36片,绿化面积3000多亩,在传承新四军精神时,也造福了当地百姓,让林场职工住上小康楼,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安居梦”。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也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成为淮南市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自筹资金兴建纪念林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以植树纪念先人的传统。在2002年10月15日纪念新四军建军65周年和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10周年的理事会上,有人提出淮南市是淮南、淮北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是新四军二师、四师浴血战斗的地区,应该建一处新四军纪念林,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以林为体,以碑为魂,宣传新四军的英雄事迹,铭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缅怀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弘扬新四军精神,这个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说起淮南建新四军纪念林,就不能不提‘一虎带三羊’。”淮南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刘德文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当时由单星、宋长汉、柴慎显、丁朝群四位老同志负责自筹资金,不花政府钱筹建新四军纪念林。单星属虎,宋长汉和柴慎显、丁朝群都属羊,也就有了“一虎带三羊”建新四军纪念林的故事。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南门。
单星是14岁就参加新四军的老同志,对新四军有着深厚的感情。建林紧张之际,单星因癌症赴上海治疗,临行前,生死未卜的他写下几句话,说“纪念林是我难丢难舍的一件事”、“若能健康归来,将立即归队,投入建林工作中去”。说到做到,从上海出院回淮南的第二天,70多岁的老人,又出现在林地上。
宋长汉原任淮南市市长,从小在抗日民主中心小学读书,埋下红色种子,成为儿童团团长后,参加过街头抗日宣传,进扫盲班里当“小先生”,在兵站里帮助运伤员。建纪念林期间,他的老伴身患胆管癌,他既要忙纪念林,又要去医院护理,一天也没放松对纪念林的建设。
新四军军歌。
“兴建纪念林,是对新四军的敬仰。新四军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部队,他们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功勋卓著,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7月8日,95岁高龄的宋长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建新四军纪念林所需资金采取自筹解决,不给市财政增加负担。建纪念林的倡议发出后,老战士、老同志带头捐款,有上百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以及上千名干部、职工和数以万计的群众、中小学生为纪念林捐款捐物,还有几位已故新四军老战士的儿女及孙辈也主动捐款,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
2003年7月1日,新四军纪念林建成揭碑,只用了短短8个多月时间。其间经历了寒冬腊月、“非典”肆疟、洪水泛滥、酷暑炎热,在荒山秃岭上完成了建林任务,创建了一处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兵器广场上展出退役的战机、坦克等,让无数参观的青少年热血沸腾。
“四人筹备组,三人已作古,接力有来人,迈步新征程。”这首诗是宋长汉在2024年6月4日94岁生日时写下。“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是我们集体的智慧和结晶,这个集体现在有了接班人,队伍也壮大了。”宋长汉说,淮南市委原副秘书长刘德文、原淮南计生委调研员樊传德都曾当过兵,20年前,两人60岁退休后,先后加入到淮南新四军研究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主力军,义务为纪念林兵器广场跑武器,最终搞来退役的战机、火炮、坦克等,让无数参观的青少年热血沸腾。如今,刘德文、樊传德等人仍在义务为新四军纪念林服务。
数字里的寓意不能忘
如今的上窑山上,林涛阵阵,花香四季,忠魂巍巍,千秋永祀。
大皖新闻记者看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主碑位于通往景区主干道路右侧的山顶平台中央,巍然耸立,“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9个字如灼灼烈焰,与N4A标志相互辉映。
“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9个字如灼灼烈焰,与N4A标志相互辉映。
在通往主碑区有37级台阶,两侧挡土墙上镶嵌着26块碑刻,记载着新四军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战役,形成一个“碑廊”,一个“露天军史展馆”。人们在参观时,即可拾级而上,诵读军史,寓教于游,受益非浅。
踏着37级台阶,站上山巅平台,俯瞰山下,一棵树代表一颗高洁英勇的灵魂。北上大道两侧,纪念树共分4片区域,分别以“拳拳之心敬功臣”“深深之念缅前贤”“绵绵之思寄战士”“殷殷之情献亲人”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
与纪念林主碑隔路相对的是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一进展馆,《新四军颂》瞬间把人带回80年前的烽火岁月。室内展厅以图片、实物等多种方式记录了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展现了江淮儿女纵横大江南北,不怕牺牲,奋勇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展厅中的铜像、铜雕、铜钟极具特色,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奋起抗日的英雄气概,形象再现了中华儿女以血肉构筑的钢铁长城。展馆内的现代兵器模型,深受观众喜爱,引发观众对国防知识的浓厚兴趣。
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
在陈列馆两侧,是3年游击战争纪念园,记录了南方八省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兵器广场上,退役的坦克、火炮和战机静述峥嵘,引得无数青少年热血沸腾。
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中注意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在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数字都有寓意。
当年纪念林有65亩,正好符合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之意;在修建主碑区时,开山挖石、修筑台阶的过程中,从入口处的底部至中央平台修建了37级台阶,寓意新四军是1937年成立。纪念林中央的至高处平台为正方形,长20米,宽20米,共400平方米,2和4数字寓意淮南一带曾是新四军二师、四师将士们英勇战斗的地区。
纪念林里的铁军阁。
“建纪念林在树的大小、多少、栽的地点方面也作了精心安排。”刘德文秘书长介绍,当年栽植15公分粗的银杏树65棵,广玉兰、雪松各65棵,以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选择30公分左右的大银杏24棵分三组栽在南、中、北三处,每组8棵,寓意新四军是红军长征后留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等八省的健儿组成;坚持抗日战争8年;在华中创建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浙东和鄂豫皖等8块根据地。纪念林四周还栽有1600多棵火棘(四季不落叶,秋季结红果),作为绿篱,寓意着新四军的成长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披荆斩棘,千锤百炼,铸成“铁军”,与敌人浴血奋战,果实累累,万古流芳。纪念林中还栽植10棵大的桂花树,寓意新四军成立于1937年,撤销番号在1947年,十年征程,功勋卓著,香飘人间。
林场工人圆了安居梦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开”。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20多年来,在新四军纪念林的启迪和带动下,围绕着新四军纪念林,当地离退休老同志建了“夕阳林”;教育部门开展素质教育,建了第二课堂“学子林”;新闻媒体建了“记者林”;组织、人事部门建了“人才林”等30多个绿化区,这些绿化区现统一纳入到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中。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是安徽省唯一的以林、碑、史三位一体弘扬新四军精神和以史育人的宣传教育阵地。”淮南上窑林场负责人甄长勇介绍,新四军纪念林由上窑林场统一管理后,公园以营造红色景区为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了陈列馆、铁军阁、思源书院、双拥园、学子园等26个景点。使纪念林的人文景观和上窑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呼应,相辅相成,提升了上窑森林公园的整体形象,2009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纪念林里的双拥桥。
上窑林场的魏山、朱家大山和李家洼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采石塘口,大建设时代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石料产品。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林场的山体毁坏严重。2014年,政府关停了上窑山的采石场后,淮南市林业局和市新四军研究会率先发起魏山复绿工程的攻坚战,种植各种树木1.7万棵。昔日的采石场,经修复后已绿树成荫,成为新四军纪念林景区内的一个靓丽景点。
新四军纪念林里设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
记者探访新四军纪念林时,还在大黄山南麓看到秀美如画的思源新村静卧在青山碧水间,青瓦白墙,绿树成荫。这个美丽的生态小区是上窑林场职工家属房。
家属区85岁的陈大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过去,上窑林场职工居住的房屋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瓦房。有的一家三代挤在四十多平方米的破旧房里,因无钱修缮房屋,雨天漏雨现象严重。住在低洼处的职工一遇夏季山洪,家中就被淹。
2006年7月1日,单星等几位老同志与林场党员干部过特殊的组织生活会时,遇上了瓢泼大雨,他们亲眼目睹了林场职工住房被水淹的惨状。“建纪念林就是为了弘扬新四军精神,就是要使精神变物质,教育出成果。”宋长汉说,不能“灯下黑”,对林场职工的疾苦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单星、宋长汉、柴慎显、丁朝群等几位老同志建言后,把上窑林场职工危房改造作为当年新四军纪念林景区建设的项目任务之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免费进行了规划设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职工自筹资金的办法,仅用了3年时间,就建成106幢单体的小康型住宅楼,每户建筑面积247平方米,多层住宅楼两幢(65户)。从此,林场职工住上了小康楼,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实现了林场职工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安居梦”。改造后的生活区被命名为“思源新村”,成为一处集生态、文明、环保、宜居、观光于一体的新型民居。
思源新村这处美丽的家园,是教育出成果精神变物质的示范,也是在新时代传承新四军精神,践行初心宗旨结出的硕果。
上窑林场职工因新四军纪念林住上了单体小康型住宅楼。
据介绍,新四军纪念林自建成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以史育人、弘扬铁军精神的宣传教育职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景区。
景区集林、碑、路、池、桥、亭、廊、馆、阁、楼于一体,供游人参观、游览。原来的上窑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单一,因缺乏人文景观的品味,公园每年游客不足5万人次。经过20多的发展建设,公园已形成了一处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人文景观、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达50多万人次。
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文/图
编辑崔恒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