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7月8日讯(记者王玉龙朱思琪)时值盛夏,暑热难耐。位于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的试验田里,56岁的陈海源正在观察玉米生长状况。这片试验田里,春播玉米已经长得一人高,郁郁葱葱,蔚然壮观,夏播玉米也已经长到一掌多高,“春播的二三十种试验材料,夏播的586个试验材料,目前来看长势符合预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在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山东立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源以其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成为玉米育种领域的杰出代表。
陈海源,男,56岁,山东立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玉米等作物育种工作三十余年,是立原种业新品种研发、推广管理业务的领头人和技术创新带头人。多年来,陈海源主持承担过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课题、国家级星火计划等项目,拥有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专利3个,公司被评为潍坊市“育繁推一体化”种苗企业。
甘做“候鸟”,坚定目标投身玉米育种事业
陈海源,潍坊安丘人,1969年生,1992年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安丘市农业局工作,由此开启了与农业、种业的结缘。1999年,陈海源下海创业,2000年6月,他成立潍坊立原种业有限公司,立志“立在中国的原野上”,为农业事业奋斗终身。
其时,国内玉米种子市场基本被国际性大型机构垄断。“比如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在国内育成玉米品种‘先玉335’,早熟,脱水快,广适,易机收,优质高产,较国内主推品种增产10-20%,特别在东北三省对当地主推玉米品种降维打击,没有一个对手,‘先玉335’快速占领全国玉米市场。”陈海源回忆。
但陈海源同时也敏锐地发现,‘先玉335’在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并不完美,抗倒、高温结实等方面还有不足。“利用国外引进的优秀品种,改良国内种质资源,可能会育出高产、抗逆性更强的优秀品种。”陈海源想到。
于是,2005年春,陈海源组建了玉米科研团队,将优秀的美系欧系玉米品种跟国内黄改类加热源材料杂合,混交南北加代自交分离穿梭选育,优选株型紧凑、耐密植、结实好、抗倒伏、抗耐多种主要病害、早熟、脱水快,易机收,产量高、广适、综合抗性好的玉米新组合,确立为育种目标。他们还在海南建立南繁科研基地一处,在甘肃省张掖市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000亩,20年来,陈海源往返于黄淮海、西北、海南之间,南繁北育,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就是为了研究玉米育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四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另有多个品种正在研发、审定中。
矢志不渝,致力打造黄淮海玉米品种新标杆
陈海源的农业科研之路始于对土地最朴实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从农业院校毕业的他毅然选择回到农村,投身于当时并不被看好的育种工作。“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搞农业没前途,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农业对优质种子的迫切需求。”陈海源回忆道。也正是这份初心,支撑他度过了育种科研中最艰难的岁月。
2010年,陈海源牵头组建了山东立原种业有限公司,确立了“科技立企、创新兴种”的发展理念。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迅速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推广的完整创新链条。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模式,使得立原种业在短时间内集聚了强大的研发能力。
“育种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陈海源常常这样告诫团队。在品种选育的关键期,他带领科研人员每天清晨5点就到试验田观察记录,风雨无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立原种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使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山东省玉米育种的领军企业。
这些年来,抱着育出老百姓用着安全,种着放心,优质、高产玉米良种为奋斗目标,陈海源不断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先后选育审定“立原296”“立原26”“华太826”“立原33”等4个玉米新品种,并作为第一育成人获得“立原26”“立原33”“立原296”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立原296”通过了东华北中晚熟区国家审定、黄淮海国家审定,是潍坊市第一个国家级审定的玉米品种,也是第一个通过“双国审”的玉米品种。2022年11月,“立原26”顺利通过东华北中晚熟区国家审定。目前仍有育成的4个新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及省区域试验。
“立原296”“立原26”等品种解决了当前黄淮海玉米生产中大部品种熟期偏晚、脱水慢、不抗锈、高温结实差等问题,特别是2021、2023年锈病爆发年份,立原的自主品种较其他品种增产显著。“立原296”于2023年入选为“山东省玉米重大推广补助试点项目”重点推广补助品种,2024-2025年被评为山东省玉米主导品种。
不忘初心,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大田实践
作物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一个品种从杂交到稳定往往需要8-10代、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立原296”就是其中一例。
“立原296”的研发过程充满挑战。陈海源团队通过引入抗锈病基因、优化光合效率、改良籽粒脱水特性等多重技术路线,经过连续8代的选择和测试,最终培育出这一突破性品种。“该品种具有三大突出优势:一是抗逆性强,尤其对南方锈病和高温热害有显著抗性;二是脱水快,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比常规品种低3-5个百分点;三是产量稳定,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均表现优异。”陈海源介绍。
2024年,“立原296”被评为山东省和天津市主推品种,标志着其品种特性和推广价值得到了官方认可和权威背书,自推广以来种子一直供不应求。陈海源介绍,“立原296”“立原26”等品种已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创造了亩均增产30.2公斤、累计增加粮食产量3.2亿公斤的显著效益。按每亩增收70元计算,这些品种已为社会带来超过7亿元的经济效益。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故事。
“以前种玉米最怕遇到高温天气,一热就减产。现在种‘立原296’,高温年景也能稳产,去年我家20亩地比邻居多收了近1500斤。”德州市陵城区‘立原296’的种植户王建军反馈说。类似这样的反馈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比比皆是,充分证明了该品种的适应性和稳产性。
陈海源认为,一个好的品种必须配套好的种植技术。为此,立原种业建立了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团队为种植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从播种密度、施肥方案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规范。“我们不仅要提供优质种子,更要教会农民如何种出高产。”陈海源说,这种“品种+技术”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新品种的推广效果和农民收益。
陈海源特别看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实验室的成果只有应用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发挥价值。”为此,立原种业建立了“研发-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公司与200多个种植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了50多个高产示范方,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方式,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的创新模式,确保了科研投入的高效转化。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每一粒玉米种子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陈海源表示,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生物技术革命为育种带来全新机遇,中国种业要实现自立自强,创新永无止境。
“作为新时代的种业人,我们必须牢记‘国之大者’,以创新为动力,以实干为根本,将抗逆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研发下一代玉米品种,成为国内一流的玉米种业创新中心,争取培育出3-5个具有更大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立原种业有限公司正以一粒粒创新的种子,书写着种业自强不息、科技兴农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赵岳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