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的气候治理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紧迫性与日俱增,同时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的缺口。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杨达认为,面对目前的困境,我们急需挖掘新的动力源,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7月6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MDB)协同增效”主题论坛上,杨达从一个中国西部内陆省份——贵州的视角出发,介绍贵州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治理格局,聚焦产业落地,撬动多元资本。
杨达在论坛上讲话(本组照片均由旷光彪摄)
杨达表示,贵州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尤其是融入绿色丝绸之路,深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贵州肩负着独特的使命,在如何撬动多元的资金服务绿色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贵州的实践凸显了地方行动在对接国家战略与全球议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新的机遇蕴藏在区域合作、协作和优势互补中。
关于围绕贵州融入东盟绿色治理格局的构想,杨达认为需要在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相应的发力,从而为推动全球气候融资的新发展,作出贵州贡献。
第一个维度,需要加强绿色政策协同机制,同时搭建多层次的对话平台。这是气候融资有效落地的导航仪。如组建高规格的中国贵州—东盟绿色治理合作工作组,下设政策协调等专题组,推动常态化的议事,升级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增设山地生态治理分论坛,形成研究、磋商、倡议这样的闭环机制。同时可以深化地方友好城市的合作,来推动贵阳-新加坡智慧环保,六盘水—越南广宁片区的项目。
论坛现场
第二个维度,打造绿色产业合作矩阵,同时实施精准化的出海计划。这个是气候融资发挥效能的主阵地,如构建三大出海集群。生态食品医药集群的跨境电商、智慧环保新能源集群的企业输出、喀斯特农林集群的治理推广,并且配套相应的服务包,发布国别合作指南,提供绿色项目保险补贴等等。
第三个维度,构建绿色的金融支撑体系,服务国际化企业布局,这是为了畅通气候融资渠道,可以设立母基金与子资金式的合作基金。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跨境产品,加强绿色资产跨境流动的合规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牟绍莉
编辑刘力维
二审王淑宜
三审岳振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