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所长许剑卓:用科技守护生命脉动,用智慧书写生命篇章|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2025-07-07 21:17:05当代先锋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福祉与长远发展。面对日益隐蔽化、网络化的生态违法犯罪活动,传统的执法手段面临严峻挑战。

会议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涛摄

在7月6日上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上,针对新型生态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所长许剑卓提到,“科技赋能成为破解生态治理困境的关键要素,也是各国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选择。”

如何有效推进科技创新与执法监管协同发展?许剑卓认为,应构建“AI+大数据联合赋能”“网上+网下”同步、“科研+执法”协同的治理体系,以提升生态安全保护效能。

AI+大数据:提升生态犯罪治理效能的科技引擎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正为刑事打击生态犯罪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预警、侦查、取证与决策的精准度与效率。许剑卓认为,在预警防控方面,要推动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广泛汇聚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检测、无人机巡查等数据,通过AI算法对异常行为进行智能预警预测和自动推送,能超越传统人力侦查的效率、覆盖范围、分析层次与深度。

再如,针对排污企业较高的企业,要通过生产记录、能源消耗和税收记录等记录,研究构建违法犯罪风险评估模型,切实将打击生态犯罪从被动响应转向智能重构。

网上+网下同步治理:构建全链条打击闭环

当前,随着各国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逐步加强,生态犯罪活动已深度融入网络空间,例如非法贩卖野生动物、走私矿产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步将重要交易环节、资金支付环节转移到了网上。因此,加强网上网下同步整治,形成无缝衔接的打击合力,已成为执法部门的必然要求。许剑卓认为,应创新网上执法技术,结合网上黑灰产的形式特点和发展变化,对相关交易规律有针对性的加强研究,识别对电商、社交平台等非法交易重点网上场所的非法信息和交易线索,提升监管和查处能力。

同时,应提升线下执法科技化与协同化水平,将线上线索落实到线下精准打击。

科研+执法协同发力:驱动技术应用与实战升级

许剑卓指出,当前传统生态环境执法在面对新型违法犯罪时的治理短板越来越明显,案件发现滞后、检测鉴定困难、追踪溯源困难等问题凸显,其中科研与执法系统之间信息不对称、科研成果难以有效服务实践,是制约执法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因此,许剑卓认为,“既要通过司法的实践,自下往上地提出需求,也要自上往下的加强顶层设计。”执法部门身处打击犯罪最前沿,对技术瓶颈和实战需求有最深切体会,通过建立常态化的需求反馈机制,将遇到的不断翻新的犯罪手法反馈提炼成科研问题,通过科研部门和执法部门的配合,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形成倍增效应。

许剑卓提到,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为中国公安部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近年来,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相关执法部门做了一些初步合作,协助建设专业化的环境检测实验室,积极推进装备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在质谱分析、光谱分析、免疫分析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有效提升了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测的精度,相关科研成果为天津、广东、云南等地生态环境安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通过科研+执法,携手共同加强顶层设计,共同系统性地打造技术装备平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发展。

会议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涛摄

刑事打击是守护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与坚强后盾。在生态违法犯罪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推动科研创新与执法实战紧密协同,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生态安全保护屏障。这不仅是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挑战,亦是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景雄

一审方勇

二审田洋

三审欧阳海南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