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简介:
二十四道拐公路位于晴隆县城南郊,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是中国抗战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宽6米,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倾角60度。依“S”型顺山势而建,似一条蛟龙盘旋至此,意欲腾空跃起,具有雄、奇、险、峻的特点,极富视觉美感和冲击力。
二十四道拐全景。李贵云摄
2006年,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十四道拐全景。张帆摄
晴隆南郊,群山环抱,站在高处俯瞰,一条蜿蜒而上的银色公路盘踞山间,这条公路因有24处连续弯道被得名二十四道拐,又因是抗战期间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无数军车经此翻山越岭,将战略物资运往抗战前线。
资料显示,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二十四道拐则由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公路巨子”邹岳生奉命勘测、设计、施工。
晴隆抗战军事展览馆前雕塑。卢关文摄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决策咨询处处长朱仁印: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其照片1945年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运抵昆明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决策咨询处处长朱仁印介绍,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贵州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国际援华战略物资一般都是先通过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或中印公路运至云南昆明,然后再通过大卡车经过滇黔公路运往湘、桂等抗战前线以及抗战大后方重庆。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宣战。日本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开始了更为疯狂的行动。日军封锁了以香港为中心的海空运输华南线,截断了以越南海防港为主干的西南线。同时,日军全面占领宜昌,封锁长江运输,陪都重庆成为孤城。
美军物资运输车辆。
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自1940年起,美国陆军战时生产服务部晴隆办事处迁入晴隆县城,负责整修包括二十四道拐和盘江桥在内的滇黔公路的部分路段。
美军晴隆沙子岭车站。
朱仁印介绍,为满足每月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1943年,援华美军司令部特派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一八八〇工兵营驻守晴隆沙子岭,并与当地百姓克服日军轰炸、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对晴隆附近的二十四道拐路段实施改造和维修。
一八八〇工兵营部分军官合影。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经由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二十四道拐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
“二战”史研究专家、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发现者云南昆明戈叔亚曾说:“贵州的公路运输数量超过云南任何一条公路……”“甚至超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运量的一倍。”
1945年3月26日,国际援华物资运输车队正蜿蜒通过二十四道拐。
1945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六期,轰动世界,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二十四道拐也因此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标志,更成为中美盟军团结抗战壮举的象征。
如今的二十四道拐虽不是主干道,但已成为人们追忆抗战历史文化的胜地及惊艳世界的赛车场。李贵云摄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中国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朱仁印看来,二十四道拐展现了贵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具体的重要历史见证。二十四道拐的存在,不仅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编辑/赵怡王子琪
二审/陈江南
三审/黄蔚陈曦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