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又双叒叕来了!这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名单一揭晓,不少人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你看,张译老师凭借《三大队》二封影帝,这没啥争议,演技摆在那儿。但另一边,王一博的名字也在提名里,结果呢?又一次,跟奖项擦肩而过。算起来,从金鸡到华表,这已经是第三回了。
说起来这事儿啊,怎么看怎么有点“熟悉”的配方。华表奖预热了那么久,红毯铺开,大家都在猜谁家能捧杯。优秀女演员那边,惠英红老师拿奖,大家心服口服,香港演员拿到华表优秀女演员,也算是创造了历史。她拿奖那会儿,跟马丽老师的互动挺自然的,后台还激动得哽咽了,挺真实的人情味儿。优秀男演员这边,张译老师拿奖理所当然,他在《三大队》里的表现确实出彩。可偏偏,王一博又在提名名单里。
有意思的是,颁奖这天,王一博行程那叫一个满,上午还在赛车场上风驰电掣,下午就得火急火燎赶场去华表奖,连红毯都没赶上趟儿,匆匆忙忙进了内场,坐在大鹏旁边儿。你看哈,一边是硝烟弥漫的赛场,一边是星光熠熠的殿堂,这画面感,自带话题。粉丝之前还挺有信心,觉得这次有机会能拿奖,毕竟之前还有传言说张译老师可能不出席什么的。结果,没拿到。
这下好了,粉丝圈里也是好几种画风。一部分挺看得开的,赶紧调整口风,说“提名就是肯定嘛”,“27岁能拿到华表奖提名,已经开创历史了,他是第一个90后提名者”,觉得这高度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哎,这自我安慰的功力也是一流。但另一部分粉丝可就憋不住了,直接炸锅,“怒不可遏”地喊起来,觉得自家偶像简直成了个“工具人”!
想想看,这个“工具人”的说法,听着有点刺耳,但也挺能理解粉丝的憋屈。把王一博这种流量和关注度都高的艺人放进提名名单里,是不是能瞬间拉高奖项的讨论度和关注度?等到真颁奖了,没拿到,又顺应了“实力派才拿奖”的主流舆论导向,显得奖项有公信力。你看,这么一来,奖项那边赚足了眼球和话题,舆论也跟着走,好像是“双赢”了,可受伤的呢?只有一次次抱有希望又一次次落空的王一博和他的粉丝。
说起来,这“陪跑”经历可不是从华表奖才有的。去年金鸡奖,他凭《无名》提名了最佳男配,结果是李雪健老师拿奖,他“陪跑”了一回。再往前,前年的金鸡奖,他又凭《热烈》提名了最佳男主角,也没拿到。这回华表奖,又是提名优秀男演员,还是没拿到。三次了,说不遗憾那是假的。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能跟张译、惠英红这些老戏骨、实力派一起出现在提名名单里,本身就是一种肯定,甚至可以说是“莫大的荣幸”了。输给张译这样的对手,根本不丢人。这话倒也没错。
但换个角度想想,奖项这东西,本来也不是衡量一个演员全部价值的唯一尺子。王一博虽然这几次都“陪跑”了,可他在《热烈》《无名》这些电影里的表现,尤其是那种突破和努力,大家也都看到了。作为年轻演员,他的路还长着呢。这些提名啊、陪跑啊,与其说是挫折,不如说是种积累。未来,他肯定还能拿出更多精彩的作品,总会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荣耀时刻。不过,“工具人”这个标签和背后的情绪,可能还得在他和粉丝心里飘一会儿。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