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肖春魁:以器物之美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5-05-23 11:08:55消费日报网

大师简介

肖春魁,号“浪鬼”,1977年生于云南建水,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参与建水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肖春魁以手捏仿生陶和柴烧在业内独树一帜,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2014年5月,肖春魁注册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2023年公司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录。肖春魁现为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拥有13个专利,其中外观设计专利10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

□本报记者贾淘文

作为建水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肖春魁崇尚自然,痴迷柴烧。他善于将万物原生形态之神韵融入作品之中,在他的作品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乃至晨露秋霜、微风细雨,皆被永恒凝固其中,仿佛为静默的陶器赋予了生命,让观者通过器物之美,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肖春魁认为,紫陶的创作过程,既要有艺术的认知与独立的思考,更要通过作品使观者产生心灵的触动。他对记者说:“在面对陶艺时,我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的心,不单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更多的是亲近它、理解它、膜拜它,甚至成为它。在我的眼中,每一件陶器,甚至是每一坨泥巴、每一块木柴,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天选之物’,是鲜活的,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建水紫陶不只是生活用品或艺术品,而是在天、地、人和谐对话之后达成的共识,是在自然的命题与工匠的创造下,共同完成的作品。”

“不务正业”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建水位于云南省南部,隶属于红河州,古称“临安”,当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陶艺诞生已超千年。在清代,建水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953年,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重庆荣昌安富陶被原国家轻工部评选为“中国四大名陶”。

肖春魁向记者介绍:“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不仅承载着几百年工艺的积淀与工匠智慧,更蕴含了‘彩云之南’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哲学。在建水陶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们以‘寂’为伴,通过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再结合柴烧技艺,使其更加古朴、厚重,让普通的泥土变成了一件件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艺术品。”

上世纪70年代末,肖春魁生于建水这座偏远的小城。玩泥是小儿天性,童年的肖春魁也不例外,从小他就对陶情有独钟。在求学的过程中,肖春魁系统学习了绘画和雕塑,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创造性艺术思维,毕业后他从事美术教师职业,业余时间常常与陶为伴。1996年,肖春魁师从建水著名陶艺大师马成林学习,从拉坯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制作,他不但努力学习,充分继承建水陶传统制作工艺,还在紫陶器型设计方面勤奋钻研。

回忆往昔,肖春魁对记者说:“1996年我学习制陶时,建水紫陶在市场上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因此,身边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选择,认为我放弃的教师职业去‘玩泥巴’,纯粹是不务正业。但是,我在不断的学习与接触中,深深地被建水紫陶蕴含的历史文化、制作技艺和工匠精神吸引而无法自拔。我当时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将我对陶的理解、陶的理念、陶的形态表达出来。时至今日,这个思考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我‘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创作动力。”

2005年,肖春魁以自己的号——“浪鬼”,创建了“浪鬼陶作坊”。提及“浪鬼”的来历,肖春魁的解释颇有几分自嘲的洒脱:“建水当地人会将不务正业的人戏称为‘浪’,而‘浪’在我的心中,却是一个褒义词,‘浪’有一种敢于突破、勇于挑战的执着精神。‘鬼’是因为我名字中‘魁’字,常常被人误认成‘鬼’字。于是,我干脆将这两个字合体,以‘浪鬼’为号,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这两个字既有自嘲之意,也有不以为意的豪迈不羁,独一无二,浑然天成。”

问道自然开启柴烧“魔幻世界”

对于肖春魁来说,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为此,他将自然中一花一木带给他的感触赋予在陶上,把对人生的感悟与自然界的生命状态巧妙地联系,创作出了“竹、荷、树桩”等系列手捏仿生陶作品。2015年,肖春魁推出了柴烧作品,柴烧是中国传统陶艺中烧窑技术的顶尖技艺。在不断实践中,“浪鬼”研发了从土质配方到最终烧成的一整套技术,产品一经推出,在业界引起了极大轰动,为建水紫陶赢得了社会关注,注入了创新的活力。

“我对于柴烧的追求,已经到了痴迷的境地,在我的工作厂区有大大小小近十个柴烧窑,不同的窑口烧制不同的作品,柴烧就是一个魔幻世界。”肖春魁介绍,“建水陶土质地特别,除了含铁量高,耐高温之外,在烧制之后还能呈现出紫、白、青、黄、红等色泽,这些如同‘隐藏盲盒’般的色彩变化,一半来自人工,一半属于天赐,既无法把控,也无法预知。尤其是在开窑的刹那,宛如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化,瞬间既是山穷水尽,转眼又是柳暗花明,既有凤凰涅槃的惊喜,亦有百花凋零的惋惜。可以说,柴烧的感觉太美妙了,每一步都充满着惊喜与挑战。”

肖春魁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地了解到,柴烧不光可以作为从泥变成陶或瓷的媒介,还可以成为产生不同变化的艺术元素。因此,他开始在柴烧领域中摸索与尝试,着重火、柴灰、泥土、窑内综合气氛的探索研究。他说:“这几大元素变化的重新组合,可以得出万千变化的结果,柴烧之美是不可莫测的,是一种不遵循常规的自然之美。柴烧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而且环环相扣,这是我经历上千次烧成实验后所获得的心得。‘浪鬼’柴烧泥料选用建水五色土,入窑前坯体不施釉,体表色泽纯由泥、窑内气氛、木柴落灰共同作用而成。因此,出窑后的成品能达到一器一样,保留着火焰、尘灰飘落之痕,现代艺术家将这种技艺归纳为‘五行交替、天人合一’。所谓五行交替,便是取之于土,成之于火,形之于木,用之于水,性之于金,这其中的奥妙非寻常人可以把握。”

2012年底,肖春魁融合了日本柴烧和台湾柴烧工艺,推出了“浪鬼”禅寂柴烧系列作品,其作品独具天然的韵致与粗狂的风貌,将执迷与醒悟、奇拙或巧妙、癫狂和沉寂的虚幻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肖春魁也借由器物之美,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浪鬼”禅寂柴烧采用白泥配比,放弃保守的罩烧方式,一律采用裸烧,由于要经历长时高温烧制和骤然降温的工艺,此种开放烧成方式导致其成品率不足30%,而精品少之又少。柴烧废品率很高,需要强大的内心去面对,要能够淡定看待每一次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继续前行。任何的成功都是靠失败堆积出来的,这也是一个艺人从工匠到大师的心路历程。在肖春魁的产区车间与外墙贴满了烧制失败的作品,这是他对自己的激励,也是他从艺历程的记录,更让每一个到此的游人叹为观止。

“同人生,有悲有喜,有惊讶又有失落,有期盼又有得到。来时如昙花一现,去时如同灰飞烟灭,似梦似幻!”这是肖春魁对柴烧的感慨。他表示,柴烧是人力与天意的完美结合,让人充满想象和期待,也充满失落与痛苦。

“以陶兴业”古艺焕发时代光彩

自2011年开始,肖春魁开始投身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乡村扶贫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他也获评建水扶贫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改善贫困户生活的同时,也积极传递了社会正能量。2016年,肖春魁带领团队建成17亩建水陶生产加工基地,基地为培养建水陶设计制作人才提供场所的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肖春魁说:“近年来,我带领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立足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现状,以产、学、研、旅、销五项发力的工作模式,引导紫陶产业发展,通过持续的探索、实践、创新,助推紫陶领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长足发展。企业通过建设名师工作站、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打通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通道,促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并依托‘云岭工匠肖春魁’工作室,开展紫陶传统柴烧技艺的传承创新。”

肖春魁作为云南红河技师学院建水陶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建水芸众陶瓷艺术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迄今累计组织技能培训共4000多人次。其中,2024年开展陶瓷专业学生输送、新型学徒培养等合作4次;与红河学院紫陶学院联合开展了职业技能认定合作;开展陶瓷装饰工、茶艺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2024年开展认定工作2次,认定学员249人次;利用公司旗下建水芸众陶瓷艺术职业培训学校,开展紫陶技艺、电商直播、电工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024年累计开办38期,2000余人参与。肖春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促成行业交流,积极宣传建水紫陶文化,为传统陶瓷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陶本来就是来自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这也是制陶的根基,鲜活与生动是现代陶艺的目标和方向。艺术其实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在制陶路上,我始终相信与时俱进的创新就是生命之源,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建水紫陶永恒的发展主题。”肖春魁表示,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陶瓷市场需求逐年扩大,“浪鬼”也将创作方向转向了生活陶艺产品,致力于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一体化的陶品研发。原矿釉和草木灰釉在保证天然和健康的前提下,也将泥性的自然和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作品展现建水紫陶的深刻内涵,用心用情传承紫陶文化,让工匠精神焕发光彩,为紫陶艺术赋予更多时代语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让追求品质的家庭拥有高品质的陶艺,让充满质朴灵动的作品,展现出家庭的个性与审美,让生活变得鲜活与不同,是肖春魁的制陶理念。“浪鬼家”日用生活陶追求朴素、淡泊、闲适的审美意趣,也将人们追求自由、含蓄、奔放、无拘无束的情感渴望,在陶艺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一直以来,我都在用建水的泥、建水的水,呈现多种形式的器,然后留给后人去审视。从一开始的仿生器,再到柴烧,再到釉绘柴烧日用陶,再到商周题材的新尝试,无不是为了更全面地去发现建水紫陶的无限可能。”谈及建水紫陶,肖春魁的言语间充满了敬畏,紫陶给了他希望和勇气,也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意义。他表示:“陶是有生命的,一半来自于上天赐予的‘机缘巧合’,另一半是源于烧陶人自身的‘锲而不舍’。如今,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走在紫陶传承发展之路上,我的脚步并不轻快,我深知艺术的探寻之路必定充满坎坷,不过我已做足准备,决心在紫陶艺术的创作上不断探索、持续钻研,致力让传承几百年的建水紫陶不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