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旺苍县东河镇:“三驾马车”驱动基层治理新图景

2025-05-20 17:32:14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冯举□刘连福李佳)在川北大地的四川省旺苍县东河镇,治城社区正上演着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社区依托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契机,创新实施“讲好三个故事、打造三张名片、办好三件实事”的治理模式,勾勒出一幅“党群同心、服务暖心、治理贴心”的和美画卷。如今,这里不仅是省级基层治理示范社区、省级“六无”平安社区,群众满意度更连续三年稳居98%以上,成为基层治理的闪亮样本。

三个故事凝聚治理合力

红色故事聚忠魂。走进治城社区,红色基因扑面而来。红军城党建文化综合体作为新地标,1个红色教育馆、3条党建长廊、6个党群服务驿站串起红色脉络。“银发宣讲团”的老党员们拄着拐杖讲长征,“红孩儿讲解队”的小学生们戴着红领巾说初心,16支宣讲队伍累计开展沉浸式党课30余场次。以“红城娘子军”为代表的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用超2万小时的服务时长,让红色精神在实践中传承。

老城故事凝共识。老城记忆馆里,泛黄的粮票、生锈的缝纫机诉说着岁月变迁,东河故事墙上,手绘的码头商贾、市井生活重现老城风华。社区编纂的《治城记忆》文史集成为居民案头的“乡愁手册”,而“长桌宴+微展演”的创新模式更是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寻找老邻居”活动中,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执手相认;非遗技艺展上,蜀绣、木雕等传统工艺引得年轻人驻足。32场活动、2万余人次参与,老城故事成为凝聚共识的情感纽带。

居民故事筑同心。在居民议事亭里,茶香氤氲中“茶乡茶话”正在进行,红场边的“红场龙门阵”围满了讨论的居民。社区搭建的3个议事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当家人”。5张社区资源分布图清晰标注着每一处商铺、每一片绿地。停车难的老小区划上了规范车位,老旧楼房装上了电梯,58件民生实事的解决,让居民故事成为同心筑梦的生动注脚。

居民开展意识协商

三张名片温暖万家灯火

“邓大哥调解室”化纠纷。“有纠纷,找邓大哥!”在治城社区,这句话成了居民的口头禅。社区书记邓文全的办公室里,7本居民需求动态管理台账整齐排列,记录着350余起纠纷调解、186件难点解决的详细过程。15年扎根基层的经验,让他的工作室成为矛盾化解的“终点站”。一次,两家商铺因摊位摆放起了争执,邓文全带着台账上门,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陈红娘驿站”牵良缘。“陈红娘驿站”里,粉色的墙上贴满了单身青年的信息卡,电脑里三个动态更新的人才库、资源库、活动库承载着婚恋梦想。依托县委组织部、团县委等部门,联动旺苍在线网络传媒平台,“东河之恋”联谊会已举办3期,32对青年在这里牵手。一位成功脱单的小伙说:“没想到社区还管我们的终身大事,真是太暖心了。”

“王大姐照护站”护夕阳。在“王大姐照护站”,8支党员结对帮扶队伍和14个低龄老人互助小组编织起养老服务网。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晓英每天都会到照护站看看,陪老人们聊天、帮他们理发。38位特困老人在这里得到常态化照护,李大爷说:“小王就像我的亲闺女,有她在,我心里踏实。”

“红色娘子军”在中国红军城开展巡逻

三件实事破解民生难题

就业增收促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搭建的就业信息平台成了居民和企业的“鹊桥”,与3家企业的“培训+就业”直通车定期发车,6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班培育出“红城厨师”等特色品牌,400人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万余元。一位参加培训的居民如今成了餐馆老板,他说:“是社区给了我创业的底气。”

多元帮扶兜底线。在“红・孩儿”活动室,留守儿童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画画;“夕阳小榭”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社区依托慈善基金,对低保户、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分类帮扶,82名困境儿童的微心愿全部实现。一张兜底保障网,兜住了民生底线,温暖了特殊群体。

矛盾化解保平安。面对拆迁还房等复杂矛盾,“五老调解队”的退休干部、“法律明白人”的专业律师走街串巷,“一纠纷一档案”制度让每起矛盾都有迹可循。100余起重大纠纷的化解,信访量同比下降65%,换来的是社区的平安和谐。居民们说:“住在这儿,安心!”

心理互助小组开展志愿者团体培训

从文化浸润到服务升级,从民生改善到治理创新,治城社区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在于用心用情。当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当民生情怀化作行动,当共治共享成为共识,一幅基层治理的美好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治城经验”。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