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岸五月,天还带点雾气。阮兆祥出现得很安静,没有助手,没有保镖,长途巴士兀自驶过,他独自拖着大皮包晃过去,步子挺轻又游移,像是刚起床又赶时间,也没谁多看一眼。他这身打扮,不太像57岁的人——黑Polo搭白色裤子,皮包随便拎,蓝牙耳机甩在耳朵上,有点与世无争那意思,另一只手还揉着手机,嘴边冒几缕烟。不熟悉的可能以为他是来等人,实际他倒像下班。这样侧身在早晨城市口岸里,没人把镜头举起来。这样所谓的风光其实散得没剩多少。那,这样的沉默,算不算得上另类?
说到阮兆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他会模仿,他演谐星,他综艺里说话带点傻气但又特别真。这一类温吞的喜剧人,不爱抢风头,全靠自己一点点去拼。仔细他其实刚入行是唱歌比赛,目标也不高,要说嗓子好吧,也没特别出挑,可一摊手,香港这样的地方每年冒出来的新人太多,真想靠青春吃饭,早没机会。于是他就转了方向。从正剧变到综艺,从演员到主持,他没多想过未来几年怎么样,可能那会儿他就只想活下去,日子安稳,其实也够了。这条岔路口,很多人根本没机会去选,选择小路是无奈还是聪明呢?
再说老戏骨资格什么的。他跟梅小惠、江欣燕那些早年伙伴在综艺里插科打诨,观众看见台上的亲热,总想着台下是不是一条心。外面的人,猜来猜去。可熟悉朋友圈子,常常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他们其实更像一群不太在乎红不红的同龄人,给面子,互相开开玩笑,动不动就抖点包袱。比如那句“你要五十岁还没嫁人我娶你”,看着像承诺,细品更像成熟人的善意自嘲。友情成了圈内流通的货币,各自安好,江湖志气一点没丢。这种底色,你无论多努力装演,都学不来。
另外他的情感生活其实低调得出奇。掰着指头十几个年头的女友,圈外人,没闹过不和,也没见高调示爱。他们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经营网络上的甜蜜秀。说坦率点,这种生活状态,对大部分都市青年来反倒是更舒服。有个相伴而不捆绑的人,足以填满日常;家庭、婚姻、孩子,这一整套模板,阮兆祥好像都没兴趣遵循,能停下来,也未必就是坏事。有一种相守,其实没有“结果”也没什么所谓。
又说起他抽烟。你仔细看娱乐圈里那些养生的、健身的、说戒烟戒酒必须打卡的明星,不抽烟反成了“筛子”。阮兆祥倒不掩饰,他手机一划,烟点就着,早就不避讳镜头。有人会说这样不健康,
有人觉得没啥,可娱乐圈就是这样,你自律吧,被夸,你放松又要被议论。明星和普通人区别到底大不大呢?一天压力差不多,有些习惯谁规定只能藏着掖着?别以为荧幕小丑私下也能一本正经。
有人经常把阮兆祥和一票已经隐退的港星放在一起谈,说谁谁落寞了谁谁还撑着呢。有人搬到别处买房养猫,他非不。他不下牌桌,还在参加访谈,与昔日老友同框,讲些圈里八卦,还偶尔自黑。有人觉得他不肯停步,非得留在游戏里;也有人说他故步自封,过时了还不下岗。我倒觉得,能否持续待在舞台上,其实跟热情相关。想走的早就消失了,他还愿意被记得,这种惰性又或者说坚守,很难说清楚是优点还是妥协。
看那几个人一起做节目,有人说他们炒回忆杀,也有人笑他们比谁更敢“开黄腔”,讲到八卦都挺放松。与当下的年轻综艺比一比,确实没那么用力,不爱乔装轻松,反而更像街坊家的饭桌。人的年龄大了,也怕消耗自己,倒不如承认曾经的“光环”如今都散了,还不如靠自嘲和坦白撑起一点关注。他们身上没有锐气,只剩底气,说出来反倒让人愿意再看一眼。是因为没得输,还是已经学会笑看世界?!
后来有人扒他的状态,说左看右都不如年轻时耐“岁月不饶人”论调离不开。但仔细一算,他身形比起别的港圈同龄,确实算苗条。头发倒是有点稀,但这早不是新闻。争外形其实没什么劲,打光一变化,脸部轮廓就两样,真想靠整容抗住,香港十个九个夸张脸,观众根本记不住。倒是像阮兆祥这样既不上头条,也不自暴自弃的老面孔,有时候还真让人松一口气,毕竟娱乐圈太快,总有人能被捞上来就不错了。
明星生活方式的讨论总绕不过家庭这座大山。到底三十岁还不结婚算不算失败?中年男人的爱情没“兑现”,算不是欠账?一般年轻观众会觉得他活得自由,长辈其实有点焦虑。大家观点都不太一样来自于各自成长环境,难道非要走婚姻那条路?说得多了,仿佛背后都是父母在催你。其实那种安静的相伴、半公开的女友情感关系,在这个年头是不是带点无谓的奢侈了?
他平时在公众和私人生活之间切换得很利索。镜头面前爱说笑,该卖情怀的时候不手软;转身进日常,他抽烟、玩手机,陌生人见到不稀奇。那些维持流量的偶像明星,常常要把更一面放在前头,后台加倍辛苦。阮兆祥比较随意,可能也是觉得舞台留不住人,更不要紧。你让他选,他还是愿意守着自己那份低调。不想为别人表演,想活成自己——这样的人说起来挺有趣,但有时又觉得,他其实也可能不够努力,不?!
讲起香港电影电视的高光,再对比现实好像有点无力。老一辈的风骨逐渐消沉,新生代偶像不断冒头,没有人永远占据C位。他的尘埃落定,某种意义上也反衬了年轻人“无出口”的无力感。可能以前看惯了大场面,“菲律宾机场事件”“无线大楼闹剧”等都参与过,走到今天,倒更愿意为一地烟火忙碌。所谓的被替代感,不过是有的人随时在告别,有的人始终不肯放弃。每个阶段都有活法,没人会真的把“港星身份”看得那么重要,也没几个人想一直拽着那个旧壳子。光环只是件外套,时间久了,谁没点变化呢?
再回头问一个问题到底“活得好”要什么标准?媒体曝光、日子安稳、还是家人陪伴?其实一半观众看重关注度,一半观众只要自在。他工作时有点应付的成分,私底下就是普通人。有人说这是混日子,也有人觉得难得彻底。权威数据有时不会骗人——据2023年中国大陆香港两地独立调查数据,港星中选择单身和非传统家庭生活方式比例持续提升,47%以上受访者认为“陪伴”比婚姻更重要,阮兆祥不过是趋势里的一枚实例。这种生活,真如表面那般平静无波?!
我总以为,他这种能在大城市和熟人圈混得来又不假装正经的混合型人格,其实更适合香港当下的娱乐产业。不是每个人都能熬过这么多场面,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就此收场。每一个选择独自变老的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时代,无论怎么推,能挺住、慢慢走、别急着争谁红谁火,最后好像都成了本事。有人觉得抽烟发呆是没出息,也有人觉得能停下来才叫厉害。最后还不是你愿不愿意?
至于人生这条路,标准根本凑不齐。你说中年人活得像阮兆祥有没有意义?我不是特别肯定。他未必就是榜样,说他是例外又太绝对。这种人选择跟随自己的节奏,也许比被外面大浪推来推去更稀罕些。可谁能保证明天他就不会转性去热闹一把?你信吗?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