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黔中大地,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散布在这片土地上的167家博物馆,如同粒粒明珠,将贵州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串联起来,成为讲述贵州故事的独特载体。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主题与贵州博物馆事业的创新发展不期而遇,共同谱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乐章。
游客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
游客漫步贵州省博物馆,于珍贵展品与多元展陈中,探寻黔地历史脉络,触摸多彩文化的独特魅力。
晨曦中的贵州省博物馆,青铜器上的斑驳纹路在柔和的灯光下若隐若现。走进省博,就如同踏入了一条历史的长河。馆内藏品丰富多样,共计8万余件/套,涵盖了出土文物、化石标本、近现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瓷器、书画、玉器等多个品类。那些器型质朴的夜郎铜鼓、镌刻着时光印记的苗族银饰、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土司文书,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古老传说。丰富的文物栖身这里,汇聚一方人文的远古脉络。
一件件展品犹如一把把穿越历史的钥匙,为观众打开跨越时空的大门,让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这些珍贵的文物正以全新的方式与观众对话——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得以“走进”古夜郎的村寨,增强现实技术则让精美的民族服饰“活”起来。
游客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驻足精美民族文物与特色场景,沉浸式感受贵州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贵州省博物馆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巨著,那么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则是一首细腻的民族赞歌。移步至省民族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多民族文化气息。十八个世居民族在这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仿佛仍在展厅中回荡,苗绣上栩栩如生的蝴蝶纹样似乎随时可能振翅高飞。这里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创新的展陈方式,传统的民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多媒体剧场中,古老的民族史诗正以现代舞剧的形式重新演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寻求发展的生动写照。
游客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凝望亿万年前的化石与矿物,在地质奇观中探寻贵州沧海桑田的岁月密码。
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又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贵州自然历史的窗口。贵州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其成为了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带领观众开启一场穿越亿万年时光的地质之旅。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从丰富的矿产资源到独特的地质构造,这座博物馆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着贵州大地沧海桑田的壮美故事。在这里,东方恐龙化石、胡氏贵州龙化石等珍贵展品,向人们诉说着贵州这片高原在远古时期的海洋故事。
游客驻足于贵州苗医药博物馆苗药标本前,领略民族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游客观看贵州苗医药博物馆动物标本,领略民族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除了这些综合性博物馆,贵州各地还有众多主题性的中小博物馆,有以红色文化为主的纪念馆,又有乡镇博物馆群,还有藏在村寨和田野的生态博物馆,它们虽规模大小不一,但都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着贵州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这些博物馆,或是专注于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或是聚焦于某一民族的发展历程,有讲述历史文化、地理地貌、科技自然的化石馆、航空馆、陨石馆等。可谓是类型丰富,故事精彩。它们与省级博物馆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了贵州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体系。
贵州省民族民俗博物馆。
贵州省民族民俗博物馆,游客在非遗技艺、传统器物间穿梭,探寻贵州各民族绚烂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贵州的博物馆积极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文化表达创新、社会价值拓展与数字技术融合,让古老的文物“活”了起来。同时,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让博物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成为了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文化空间。山高水长的贵州,正通过博物馆这一特殊载体,向世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于过去,关于现在,更关于未来。贵州的博物馆不仅守护着历史的根脉,更孕育着创新的种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游客在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感受贵州桥梁的魅力。
锦屏亚狮龙羽毛球博物馆内展示的不同年代的羽毛球。
位于凯里的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内,欧东花在刺绣绣片。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内展陈的服饰。
石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互动装置与数字化展陈手段,生动呈现地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石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的石阡木偶戏。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工作人员介绍化石保护情况。
图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
游客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参观。
游客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驻足珍贵史料文物前,重温伟大转折历史时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慧
编辑贾智
二审旷光彪
三审李枫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