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巷”往的生活|翠微巷:文化焕发“奇妙新生”

2025-05-17 14:07:10当代先锋网

编者按

巷子,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市井烟火与历史褶皱的共生体。它们或藏匿于高楼之间,或蜿蜒在城市步道,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木门背后,都藏着一段被时光浸润的故事。本期策划《贵阳:“巷”往的生活》的报道,以“巷子”为载体,以“巷子名”为切口,深度挖掘贵阳巷子地名的前世今生,通过“图文报道+人物口述+短视频”,呈现一场关于贵阳城市基因与当代生活的对话。

5月9日午后,阳光变得柔和。丁正芬来到地处翠微巷的一家板栗店,帮店主谢显珍照看小店。“她吃饭去了,我来搭把手。”丁正芬迅速融入角色,给顾客装袋、称重,动作利落。

丁正芬从四川来到贵州32年了。“1997年,我搬到翠微巷住。那时,小谢就在这里搭个棚卖板栗了。”丁正芬见证了谢显珍一家从路边摊走向门店的蝶变。“加上我们这儿紧邻甲秀楼、南明河,被规划成了旅游区,来往人流量、车流量大,还有一些外地客人专程来买。”

翠微巷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西起新华路南明桥头,东止甲秀小学,全长180米、宽5.2米,名胜古迹有甲秀楼、翠微园、浮玉桥,曾名为“芳杜州”“马草巷”,后又以万佛寺内的翠微阁而改名“翠微巷”,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来。

“大概是因为这里‘有文化’,连铺面名字也取得和别的巷子不一样,比如润福轩茶楼、燕舍民宿。”丁正芬话锋一转,“但也是老巷子了,路面坑洼不说,还存在墙面开裂和砖瓦掉落等现象。”

2021年,小巷迎来全面翻新,不仅修复路面、铺设沥青、修整围墙、改造排水管网等,还通过绿化升级、商铺门头改造、墙面美化等方式,提升小巷的整体风貌。“板栗店门头从那时起换成了木质的古风招牌,看上去很有历史韵味。”丁正芬说。

小巷焕新的同时,也搅活了经济的“一池春水”,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新业态悄然生长——

文创店内印有贵阳地标图案的冰箱贴供不应求;打扮新潮的年轻人把“日咖夜酒”的经营模式融入市井生活,展现小店不同侧脸;旅拍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从妆造、拍摄到精修的一站式服务;还有商家在城市手信的创意设计上做文章,推出了甲秀楼造型的雪糕,以其为前景拍一张打卡照片,成了很多游客到此一游的“标配”。

丁正芬觉得这些“碰撞”很奇妙,也很有趣,“以前,巷子里的小孩们就喜欢借着家门口的这些树林、拱门、白墙青瓦玩‘过家家’游戏。现在,这些风景又为成年人‘过家家’提供了素材。”说话间,眼见有人穿着汉服、盘着发髻走在巷道间,身旁是跟拍的摄影师,丁正芬觉得,这种新老交替的文化碰撞正产生意想不到的发展张力。

记者手记

在守护与传承中绽放新生

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天地里,我们看到了丁正芬与谢显珍的友情,无论岁月如何奔腾向前,翠微巷的记忆都永远镌刻在两人的心间,成为永不褪色的宝藏。

时代浪潮的涌动,也使得翠微巷迎来了新的机遇。正如丁正芬感受的那样,破旧的墙面被粉刷一新,却依旧保留着岁月的韵味;沿线新增的手信店、咖啡店,助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在此碰撞融合。这里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在守护与传承中绽放新生。

人物口述

翠微巷居民丁正芬:我在翠微巷住了28年,算是这条巷子里的“老人”了。以前,这里路面坑洼,还存在墙面开裂和砖瓦掉落等现象。后来,一段段破损路面被挖开,埋入全新的雨污分流管道;工人们将道路修整填平,铺上黑色的沥青;原本破损的围墙经过修葺后刷上亮堂堂的白漆……翠微巷的面貌焕然一新。

翠微巷虽经历史变迁,甲秀楼、翠微园依然在贵阳市中心傲然挺立,并早已成为贵阳市的象征。尽管四周车辆川流不息、人来人往,但小巷却闹中取静,别有洞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唯

编辑罗昌

二审沈安永

三审胡丽华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