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对话 | 王新英:科技让城市成为可读的“立体书籍”

2025-05-17 00:32:18中国吉林网

城市和历史建筑能否像书籍一样被“阅读”?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叙事,让公众更直观“阅读”城市背后的文化密码?

5月16日,当书香浸润春城,一场数字时代的文化共振也在这里展开。

在书博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数字平台——‘城市可阅读’小程序”上线推广活动现场,中国吉林网对话了成功推动新民大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新英副教授,探寻科技赋能下城市记忆的保鲜之道。

“书博会倡导‘书香城市’,而城市和历史建筑本身就是‘立体的书’。”王新英这样来形容他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王新英带领团队利用VR、AR、MR等技术,将城市与历史建筑的数字化模型实时叠加到现实环境中。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公众可以对建筑模型进行旋转、透视等操作,配合音频和文字说明,直观地"阅读"城市和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码。这项创新已获得国家专利,并正在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

各城市历史建筑真实信息时,可能带来的“技术冰冷感”,王新英给出了专业见解:

“三维扫描、BIM建模等技术极大提升了信息采集的精准度,但技术的应用与保留传统工艺的人文温度并不矛盾。”王新英补充说,他们通过VR、AR等技术开展匠人精神叙事和工艺解说,让木构、砖雕、彩绘等传统工艺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得新生。

在吉林省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实践中,如何突破传统“博物馆式固化”的保护模式,探索文旅融合与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活化利用新路径?

王新英以中东铁路历史建筑群保护利用研究为例,提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双驱动模式。

王新英认为,不是所有历史建筑都适合博物馆化改造。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式固化”保护利用思维逻辑,通过将学术成果与文旅、文创开发结合,使其成为融入当代生活的有机空间单元。五一期间,长春市火爆“出圈”的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历史活化利用的成功实践。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应该走向文化认知的深度,与全民阅读、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王新英如是说。

城市历史建筑,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转化为“建筑遗产IP”,不仅可以拓展历史建筑保护知识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而且能够衍生出文创、图书、旅游地图等不同产品,如中东铁路建筑纸雕立体便签便是典型的热销产品。

从新民大街到中东铁路建筑群,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立体之书”,正在数字赋能下焕发新生,等待着被更多人阅读。

正如王新英所说:“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城市的记忆基因。”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正在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数字之门。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陈志文

摄影罗浩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