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坛坛酸汤正经历着时光的淬炼。在这片酸香四溢的土地上,一位90后博士跨越千里用科技与理想,让传统酸汤焕发新生,也让自己的人生与贵州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
张玉龙,安徽人,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酸汤等发酵型食品研究及技术转化运用。他的科研之路始于对微观世界的痴迷。本硕博分别攻读天然产物、食品微生物技术及肉品质量控制研究的他,本可选择发达地区的高薪职位,却因“贵州情怀”毅然扎根苗岭。
张玉龙正在检查菌种样本。
“我硕士在贵州大学读的,妻子是安顺人。一开始同事开玩笑说,怎么我一个‘肉博士’却来黔东南搞酸汤了,但其实研究领域是相通的。”他坦言,“黔东南地区酸汤的多样性菌种资源和深厚酸汤饮食习惯,为其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环境。目前黔东南酸汤产业亟待开发,自己身处这一沃土间,能更好地为其灌溉”。
2023年11月,张玉龙辞去原本的工作,毅然来到贵州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他搭建了科研舞台:安家费、家属工作安置、酸汤科研团队组建、实践教学生产线建设……对于高校而言,要留住的不仅是人才,更是让其成为人才培养、产业创新的引擎。
在来到凯里学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张玉龙一刻不停歇地开启了自己的酸汤研究之旅。
作为学校教师,张玉龙除每周完成11节课程外,还要带领团队完成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论文实验以及处理教研室诸多事务。
张玉龙与同事进行交流探讨。
在学生眼中,张玉龙既是实验室中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的严格张博士,也是平时生活中会带领他们探索课本外未知问题的随和张老师。
“张老师平时都很关心我们,做实验遇到问题都能及时给我们解答。去年8月初,我们实验遇到问题向他求助,张老师那会儿刚动完腿部手术,拄着拐杖就来了实验室。那天看他的微信步数走了1万多步。”学生杨阳说道。
张玉龙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张老师不是为了搞学术而搞学术,而是在把学术当作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这一理念也深深影响着我,让我在学习中懂得不断探索和创新。”杨阳表示,如今自己考上了贵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受到其影响,未来毕业后打算留在贵州建设家乡。
作为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张玉龙也不断为本土酸汤企业提供着技术支持和指导。目前,张玉龙带领团队正为4家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
张玉龙带领团队前往企业开展帮扶。
在镇远古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张玉龙团队研发的“菌种强化发酵技术”正颠覆传统:发酵周期从半年压缩至2至3个月,年产量翻三倍。
“张博士团队帮我们缩短发酵周期、保持酸汤原本风味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镇远古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曾玉菲表示,依托这一技术加持,今年该企业将进行扩产,预计年产量将从过去800吨提升至3200吨。
张玉龙(右)与同事在车间内开展工作。
这仅是张玉龙团队攻关众多问题的缩影。如今,其团队正在构建的酸汤菌种资源库,并联合黔东南州农科院打造酸汤原料新品种,为未来凯里酸汤产业标准化奠定基础。此外,其在酸汤产业研究还延伸至酸汤护肤品、功能性饮料等大健康新赛道。通过“高校提供技术、企业转化落地、政府搭建平台”的“产学研”一体化,让酸汤产业实现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
“平时也会有其他企业来咨询,都会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过始终是分身乏术,现在也逐渐培养我们酸汤领域的新人才,希望尽可能地帮助酸汤产业发展。”张玉龙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帮助凯里酸汤搭建成熟的技术体系,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地方,打破企业之间的生产壁垒,助力酸汤产业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张玉龙(左)在田地里考察。
从“贵州情怀”到“酸汤博士”,这位90后青年的故事,不仅是新一代科研人建功西部的实践,更是贵州以政策创新、产业升级、文化自信拥抱时代的缩影。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将酸汤产业纳入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计划,黔东南州成立酸汤产业专班,出台专项规划……在政策、技术、平台的多方滋养下,凯里酸汤产业从作坊式生产迈向智能化集群,亦如酸汤本身,通过“菌群协作”发酵出“经济美味”。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带动5万人以上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欧阳章杰
一审蒋鸿琪
二审李丽
三审熊诚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