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5日讯(记者谈佳轶)“家乡的山水、田园、老房子如何变成赚钱的资源?”“田间地头怎么长出流量密码、乡村素人如何变身致富名片?”……5月14日至15日,在东海之滨宁波象山墩岙村,一场充满泥土气息的“技能比武”热烈上演。来自浙江11个设区市的33名“浙里新农师”带着各自的“泥土味的教案”齐聚于此,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综合素养四大赛道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说课比武。
新农师,首先是“师”。与传统说课不同,农师说课更注重“从田间到课堂再到田间”的转化。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10分钟的限时展示中,选手们既要像教师般精准拆解知识体系,更要化身“乡村翻译官”,将摸爬滚打积累的乡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方案。
这场“接地气”的教学比武中,选手构成本身便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像。60后非遗传承人将半生茶香凝成教案,来自山区县的80后“女猪倌”从农村姑娘成长为全国科普带头人,95后海归青年把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创”进莫干山脚下。在他们的学员名单里,既有需要补足专业知识的村干部,也有渴求转型路径的新农人。他们因热爱乡村齐聚一堂,也各自演绎着与乡村的独特缘分。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湖州九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陈鸳鸳夺得大赛一等奖,分别来自景宁舍里栏间家庭农场的毛荣利、浙江德清加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俞诗凡获得大赛二等奖,来自海宁市水产技术服务站的王雯婷、长兴元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张文华、宁波市乡村中心促进中心的郭晓敏获得大赛三等奖。
记者发现,这些选手都注重本土化和实战化,将来自浙江乡村的特色产业、乡村文化融入实操,展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思维。比如冠军选手陈鸳鸳结合本土特色,以象山泗洲头镇的土豆为例,通过全链条分析,将农产品资源化理论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操手册。“我们的使命就是培育一批又一批‘爱乡村、懂乡村’的人才。”陈鸳鸳的话也道出了“浙里新农师”们的共同心声。
“浙里新农师”技能比武大赛作为第二届浙江现代“新农人”技能比武新开设项目之一,以“匠心铸农技共富启新篇”为主题,通过培训+比武的方式,促进我省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农民培训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样板。
记者了解到,赛事新、赛道新、赛场新、机制新是此次技能比武的特色亮点。此次比武首次采用“说课”形式,更重教学设计与表达逻辑,首次把赛场从职业院校搬到村里田头,让课程走出教室、走进现场,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
乡村运营不是“改天换地”,而是“点石成金”。当“浙里新农师”遇见乡村,老手艺便成了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窗口,闲置农房化作承载乡愁的诗意民宿,土特产蜕变为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他们用专业视角重新解码乡村资源,编织成乡村文化传承与新经济生长的经纬线。
比奖牌更有分量的,是赛事搭建的“成长通道”——第一名可申报“浙江金蓝领”,前十名认定为“浙里新农匠”。这种“以赛代评”的机制,让扎根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凝聚成人才矩阵,不断转化为乡村人才培育的强大内驱力。
赛事背后,是浙江培育现代“新农人”的系统布局。正如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所说:“师之强、农之实、新之变,汇成了我们对农民教育培训迭代升级的探索之路。今天的比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此次比武既是以赛促评,也是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浙江正以“青年入乡发展”为主线,创新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通过优势产业、资源要素、市场理念、公共服务、暖心政策“五个到乡村”的系统布局,全力促成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