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贵州全面进入汛期,贵州高速集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带头人石大为也进入更繁忙的工作状态。他组织构建的养护科学决策体系,以及“调度云”融合AI事件检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等科技创新实践,此时正凸显优势。
贵州高速集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带头人石大为被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贵州高速集团供图
“我现在最关注的内容就是数字化、智慧化的建设工作。”生于1968年的石大为,投身交通事业35年,深度参与到贵州天堑变通途的历史进程。如今进入“后高速时代”,他仍活跃在行业前沿,不断探索养护技术和养护全产业链的新可能。
石大为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他的人生乐趣。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此后,又在交通系统不同基层岗位历练,在技术研究、质量管理、试验检测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2012年来到贵州高速集团总工办工作,又在施工和养护领域打开了新视野。
2024年,石大为(中)在坝陵河大桥检查主缆除湿综合治理项目贵州高速集团供图
石大为在贵州高速集团工作期间,恰巧也是贵州交通建设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从2013年正式拉开的“贵州省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到后来的“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他都深度参与,全情投入高速公路项目的技术审查、设计审查和交竣工验收等工作。这10多年间,贵州交通迎来翻天覆地的千年之变,石大为也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迎来收获。
在贵州,峡谷与高山构成复杂的地表形态,地下更有溶洞、暗河构造的庞大“喀斯特王国”,这对于公路、桥梁、隧道的建设而言,无疑充满了未知挑战。路、桥、隧的建设是复杂且庞大的工程,石大为所负责的设计审查和技术攻坚,对于项目安全施工尤为重要。
2024年,石大为(前中)在坝陵河大桥检查主缆除湿综合治理项目贵州高速集团供图
在他所参与的诸多项目中,大娄山隧道的关键技术攻坚被视为行业标杆。
这是一条长达10000多米的隧道,穿越3条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高瓦斯、采空区、溶洞、暗河、突泥涌水等多种不良地质体,施工难度极大,且无经验可借鉴。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石大为重新展开系统地质研究,逐步攻克了高瓦斯与岩溶区涌水突泥施工等8大关键技术,成功预判突泥涌水点等风险,并组织编制了《大娄山特长大断面公路隧道群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岩溶、瓦斯处治与智慧运维》专著。
2024年,石大为(左一)组织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公路交通管养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座谈贵州高速集团供图
2023年,大娄山隧道作为兰海高速重遵扩容工程的重要部分正式通车,成为中国境内第二长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国内最长的高瓦斯高速公路隧道。隧道长度和建设难度令人瞩目,但也为运营维护、风险管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难题。
立足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石大为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以实现隧道管理“安全提升、高效救援、科学养护、低碳节能、数字治理”的目标,牵头开发了大娄山隧道群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2024年10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2024年国际道路大会上,“基于数字化的大娄山超长隧道群应急管理成套技术项目”被授予国际道路联合会奖,国内仅有4个项目顺利入围并荣获该奖项。
2024年,石大为在第十三届全国公路养护学术年会作学术报告贵州高速集团供图
这是石大为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之一。“目前,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要解决两件事,一是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二是解决服务可知可达的问题。”在他看来,数字化、智慧化时代已经到来,通过构建养护科学决策体系,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养护效率、准确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养护成本。
“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走,我也要尽自己所能把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往前推。”今年4月30日,石大为被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在他看来,这项荣誉不仅是对他过去35年工作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芳蓉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