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5月14日讯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新港山路社区以“候鸟式”新市民占比高、治理需求多元为切入点,依托专业社工精准施策引领志愿服务全域织网,双向激活社区善治与居民自治,打造专业性与群众性互融共生的基层治理新范式,创新践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通过聚合人才强支撑、聚合民意优服务、聚合民智促共治、聚合品牌树标杆,探索出一条多方协同、双向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作为中社部备案的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港样本”。
聚才赋能强基,构筑治理人才矩阵
党建引领——打造“智库+本土”人才体系:社区党委以“红色引擎”为核心,构建“高校专家+本土骨干+社会力量”的立体化人才体系。与青岛理工大学合作设立全区首个“高级社工师工作室”,聘请齐鲁和谐使者刘世颖教授牵头制定全国首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该规范作为山东省基层治理创新标杆成果获中社部肯定,成为代表山东获国家级认可的社工与志愿服务融合地方规范,有效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创新动能。同时,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通过“社工持证工程”推动9名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证,组建“持证社工+骨干志愿者”的“两专工作队”,实现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深度融合。此外,聘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于义睦等10位志愿服务导师,开设“志愿服务生态链赋能特训营”,孵化300名“全能型”志愿者,形成“高校智库定向赋能、本土社工精准执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格局。
政企社联动——激活多元主体治理活力:搭建“双报到”平台,动员辖区企业员工、高校学生、新就业群体注册志愿者,形成“社区工作者+企业志愿者+高校实习生”的多元治理力量。与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共建“善者同行”项目,企业志愿者参与社区“小哥驿站”运营,为外卖骑手提供暖心服务;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定期入驻社区,开展需求调研、活动策划等实习实践,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应用—治理创新”的良性循环。
聚民问需优服,打造民生贴心服务
多维问需——解锁需求收集“新维度”:新港山路社区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精准捕捉居民需求痛点:线上依托居民微信群等方式,鼓励居民随时反馈需求。例如,外卖骑手可在群内反馈送餐途中遇到的问题、自身生活需求;老年居民能分享居家生活困难和兴趣活动诉求;家长们也能针对孩子课后托管等问题建言献策。社区安排专人定期梳理线上信息,形成初步需求清单;线下以网格为单元,组织社工与网格员开展“敲门问需”行动并召开骑手恳谈会、老年群体座谈会20余场,梳理出“新就业群体职业健康保障”“老年群体居家照护”“青少年课后托管”等高频需求;针对外卖骑手群体“工作强度大、健康隐患多、家庭照料缺”的共性问题,社区专业社工团队联合志愿服务组织、辖区企业召开需求研讨会,精准定制“港骑新”六大暖心服务体系:针对“用餐不及时”推出“港好吃”专属食堂,提供午高峰延时供餐及保温餐柜服务;针对“职业劳损”设立“港健康”理疗站,每周提供免费中医推拿;针对“子女托管难”开设“小候鸟”公益课堂,寒暑假提供作业辅导与兴趣培养服务;同步配套“解忧信箱”心理疏导、家属技能培训、节日关怀慰问等服务,实现从“碎片化需求”到“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治理升级,让服务供给更贴民心、更具实效。
靶向设计——定制服务“特色套餐”以需求为导向打造“服务矩阵”:为80%新市民群体推出“候鸟有家”融合项目,开展直播电商、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就业增收需求;针对老年群体设立“银龄学堂”,提供中医理疗、防诈课堂等服务,破解“健康守护难”问题;同时,引入“服务积分银行”机制,骑手参与社区治理可兑换充电卡、免费体检等权益,实现“需求收集—服务设计—激励反馈”的闭环管理,让民生小事成为治理大事。
聚智共治创新,共绘治理生态新篇
角色赋能——新市民变身“治理主角”:创新“五大员”治理角色,引导外卖骑手、商户等新就业群体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作为“兼职网格员”,在配送途中上报安全隐患、环境卫生问题;化身“助老配送员”,为独居老人提供“订单式”送餐服务;担当“政策宣传员”,随餐配送反诈手册、民生政策单页;成为“邻里联络员”,调解邻里纠纷;发挥“信息员”优势,动态收集民宿流动人口信息,助力精准化管理。如骑手老张在配送中发现小区电缆裸露隐患,及时上报后社区2小时内完成抢修,实现“城市服务者”到“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机制创新——构建“双向奔赴”治理生态: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社工团队负责需求调研、项目策划、资源整合,志愿者队伍执行具体服务,形成“社工搭台、志愿唱戏”的高效协作模式。开设“邻里议事会”,邀请骑手、新市民代表参与社区规划,如在“小哥驿站”选址、共享充电桩布局等事项中吸纳20余条居民建议;推行“治理积分兑换”制度,志愿者参与服务可兑换洗衣券、课程体验券等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
聚力铸品扩效,树立治理标杆示范
品牌项目引领,凝聚治理共识:聚焦新就业群体与新市民需求,培育“港骑新”“候鸟有家”“心桥解忧”等品牌项目,“港骑新”服务品牌构建“六大暖心服务+五大治理角色”体系,成为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的“粘合剂”;“候鸟有家”项目通过“职业融、情感融、治理融”三大行动,培育“候鸟合唱团”“新市民议事会”,增强外来人员归属感;“心桥解忧”睦邻志愿服务项目组建118人志愿团队(含25名党员志愿者),截至4月底累计化解物业纠纷、家庭矛盾等30余件,满意率达98%,成为基层矛盾调处的“标杆项目”实现“服务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品牌场景赋能,提升服务质感:整合26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15分钟服务圈”特色场景品牌:建设“雷锋宣传角”“雷锋广场”,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地标,年均开展宣讲活动50余场;开设“YEAH归人”青年夜校,提供摄影、新媒体运营等19门课程,成为新市民职业提升的“加油站”;打造“共享生活坊”,集社区食堂、工具铺、城市书房于一体,日均服务居民80余人次,成为邻里互动的“会客厅”。通过场景品牌化,社区服务从“功能叠加”升级为“品牌聚合”,形成“一景一特色、一场一品牌”的治理新体验。
品牌文化铸魂,厚植共治认同:深耕“雷锋文化”与“新市民文化”,邀请雷锋生前战友梁友德开展“雷锋故事”,组建“幸福银龄团”,让奉献精神深入人心;将“参与治理、互助共享”,形成“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成果”的社区风尚。如今,社区志愿服务时长年均超2万小时,居民满意度达97%,品牌文化成为凝聚民心、推动共治的“精神纽带”。
新港山路社区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以专业化强根基、制度化筑保障、精准化提质效、品牌化扩影响。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让“聚人才、汇民意、集民智、树标杆”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化路径,让“志愿红”与“社工蓝”成为基层治理最亮丽的底色,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更多“新港智慧”。(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