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塑消费环境新生态 北京海淀积极打造消费之声进社区宣讲品牌

2025-05-14 16:45:33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董芳忠)“现在知道了电动自行车改装电池的危害,不能拿生命安全开玩笑啊。”“要不是今天听你们讲,还真不知道‘免费鸡蛋’背后藏着这么多套路。”记者近日获悉,今年“3•15”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与海淀区消费者协会启动“消费之声”进社区项目,从百姓需求出发量身定制消费领域普法宣传服务,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新思路:需求导向开展场景化消费教育

“过去的消费教育没有这么精细化,不会区分社区诉求,效果上就会打折扣,今年开始我们推行场景化的消费教育,希望能为社区带来真正的实惠。”海淀区消协秘书长刘博表示。

开展“放心消费”宣传教育活动。董芳忠/摄

依托“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工作人员通过社区网格调研、居民议事会等渠道,深入社区精准捕捉居民消费痛点。在北下关街道大钟寺社区,60岁以上老年群体占比近20%,银发消费诈骗问题突出。从“免费鸡蛋”“专家义诊”的引流手段,到“包治百病”“抗癌神药”的虚假宣传,再到“亲情关怀”“免费旅游”的情感绑架——北下关街道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结合以往查处的违法案例,为居民开展普法宣讲,针对老年人易轻信的认知盲区,总结了“七不轻信”“五要回避”法则,让防骗知识好懂又好记。“2024年,我们受理接诉即办工单23.6万件,九成以上是消费类诉求。当前形势下,既要维护消费秩序,又要提振消费信心,有效的消费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齐建云说。

新方法:紧盯效果运用多元化宣讲方式

“什么是符合国标的电动自行车,什么是超标改装电动自行车,有没有具体的目录和标准?“新国标出台后,存量的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是否有使用年限,应该多久更换?”香山街道西林社区党委书记何放在走访中发现,该社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高峰时超过1000辆,近3年发生的2起火灾均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围绕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消费和使用,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香山街道面向6个社区策划了一场“安全公开课”。

“安全公开课”现场。董芳忠/摄

“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车座长度是35厘米,这辆明显加长了,加装的配件质量和安全性都不确定,存在安全隐患。”“还有这辆,加装了宝宝椅,急刹车时孩子可能会撞上前面的把手。”工作人员走进社区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区,现场指导社区工作者和居民辨认拼改装车辆。

新格局:吸引群众参与互动性治理实践

以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消费教育新格局为引领,“消费之声”进社区活动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单向度治理拓展为社会力量参与的交互性治理实践。“高校社区是消费教育的重要阵地,年轻群体消费活跃、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享受安全美好的消费体验,成为我们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刘博介绍道。

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属地高校给教职员工普及消费安全知识。董芳忠/摄

今年4月,东升镇市场监管所联合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打造了全市首个大学生参与市场监管治理的实践基地。一方面,通过科普知识进校园等活动,向大学生群体普及安全知识;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发现并提供食品、电梯安全隐患线索,将参与市场监管纳入学校社会实践积分体系。接下来,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和海淀区消协将全力推动“消费之声”进社区活动实现全区650多个社区(村)全覆盖,并结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