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臧海,是隐藏大BOSS还是“破碎的神”?

2025-05-14 15:57:47大叔谈娱乐

为什么“美强惨”人设长盛不衰?

《藏海传》即将开播,系列书粉和剧粉以不同的原因翘首期待。剧集将会怎样开展还不可知,从目前的介绍来看,这将是一个男主幼年失怙,身负仇怨,十年隐忍,报仇雪恨的故事。如果不出意外,荧屏将又添一“美强惨”经典角色形象!

何谓“美强惨”?外形完美,能力强大,经历悲惨,这样的角色设定总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妙的情感共振,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哇,好美!为什么观众总会为“破碎的神”着迷?我们不妨从心理学解析一下,“美强惨”角色的致命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盯着某个字看了好久,突然觉得好陌生;脑子里反复回旋一段旋律,但就是想不起来曲名;某个形象一直出现在脑海,但就是叫不上名字?其实,我们的大脑是个很有性格的“创意师”,它热爱“补充”,厌恶“重复”。比如听到“喵喵”,它可以脑补出猫咪的形象,但要是反复处理同样或类似的信息,它会罢工。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完形崩溃效应”——长时间处理同样的信息,大脑会短暂性判定该信息无意义。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要劳逸结合了吧,因为一直做数学题真的会让人崩溃!

完形崩溃的反面,正是“美强惨”角色让人上瘾的秘密。预告片中,我们看到肖战饰演的汪臧海,在昏暗的灯光下,默默独饮,双目露出决绝的眼神,独白:“杀了平津侯,是我活在这世上唯一的目的!”观众的大脑会疯狂补充这幅未完成的拼图:他的过去经历了怎样的创伤?执着复仇的他会否黑化?未来的他又将如何炸场?当角色出现“强大能力”与“悲惨命运”的矛盾时,观众会本能地去填补这个逻辑裂缝,就像残缺的维纳斯雕像能激发出更强烈的审美冲动。

人们对未完成事件的记忆强度比已完成的事件要高出很多,所以“美强惨”们的名场面,一般都是处在落魄时、失意处,或是黑化后、伤心处,每一处是一道留给观众的填空题,比起完美人设,大脑更享受这样的“解码”过程。

圆满结局固然值得期待,但观众对那些角色的破碎瞬间更加念念不忘,因为“美强惨”的空白感让我们在破碎中预见完整,在平淡里发现奇意。

人体存在一种自我补偿机能——当某一器官受伤后,该器官的其他部分或其他器官会代替工作,补偿功能的缺失。像这种“此路不通,另辟蹊径”的机制,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心理代偿效应”:人在某方面受挫或不足时,会通过其他方面的增强来弥补缺失。说白了,就是情感上“拆东墙补西墙”。

“美强惨”们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观众的“情感代餐”。试想一个钟爱的角色,貌似应该顺风顺水,但偏偏屡遭险境,情路坎坷,一旦带入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工作一直埋头苦干,处理实际问题,但偏偏升职加薪的是会汇报的某某;多年以后翻开毕业纪念册才发现某某留下“表白密码”,只怪自己当时太懵懂……类似的遗憾和焦虑,生活中比比皆是,让人的心理能量急速下降,这时大脑就会自动开启“备用通道”,通过其他个体(比如影视角色)的模拟经历,帮助我们宣泄情绪,防止自身的崩溃。

“心理代偿”是心理健康的急救包,“美强惨”们是以身为药的心理医生。当荧幕上出现了可以映射自身情感低潮的角色,观众可以将其当作“心理替身”,完成情绪宣泄,但却不用面对现实风险。谁能不爱给自己充当“树洞”,带自己走出阴影的情感“闺蜜”呢?更何况TA们还那么美、那么强、那么……惨。

美、强、惨,在现实中似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形”,但出现在文艺作品却十分自然。正是因为它的现实稀缺性,对普通人而言是难得的“生活对比坐标”。(LeonFestinger)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不得不说:人世间的悲喜,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比较出来的。

在《盗墓笔记》系列中,汪藏海这个名字可谓无处不在,鲁王宫、海底墓、云顶天宫都留存着他的手笔,可以说他的经历是这一系列作品隐藏的基石。尽管电视剧《藏海传》是一部独立于该系列的作品,但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依然让观众对其充满期待,而终于走到幕前的汪藏海疑将为观众搭建起一个极为独特的“美强惨”参考维度。我们可以试着用“社会比较理论”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资质维度比较:“若我也拥有那般样貌,我会如何处理恩怨?”;其次,从能力维度比较:“我要有他那样强悍的能力,我会怎么做”。再次,从命运维度比较:“庆幸,至少我不曾经历过那么悲惨的人生变革”。美强惨角色的复杂性可以满足观众的多重比较需求,TA们在某些方面是上行比较的对象(如能力、外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下行比较的对象(如命运多舛)。这种混合比较可以让观众在激发斗志的情况下,又不至于被碾压信心,形成一种错位的平衡。

单纯的美,会造成容貌焦虑;单纯的强,是不理智的慕强;单纯的惨,是负面情绪的扩散。而当三者合一,观众通过凝视强者的伤痕,既获得奋斗动力,又缓解“永远无法完美”的焦虑,这恐怕就是“美强惨”们的心理学积极意义。

热衷“美强惨”的心理学依据找到了,最后我们需要提防的是:莫让情绪出口成为心理陷阱!如果过度沉迷“美强惨”人设,也容易引发社交障碍,毕竟TA们只是艺术形象,观众若过度代入,会引发“美化创伤”的集体无意识,甚至形成“只有受过创伤的人才更有魅力”的认知偏差,从而会影响现实中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刷剧三原宝”。

崩溃疗法

完形崩溃效应

既然不断重复可以“熟视无睹”,当我们被负面情绪困扰时,试着把烦恼写下来反复读10遍,文字会逐渐丧失原本的意义,“崩溃”之后,破而后立。好吧,这又是给反复刷剧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刷几遍之后,再看那些心碎名场面,确实不会像第一次时那么义愤填膺了。

限时替代法

心理代偿效应

心理代偿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情绪危机,但要明白它只是过渡之法,不可长久使用,必须限时限量!就比如:失恋后可以通过学习普拉提来转移情绪,但不是说有了普拉提之后我们就不再需要爱情了。代偿目标不能完全替代原始需求,有“美强惨”的剧好看,但也不是好看的剧必须存在“美强惨”,对吧。

纵向对比法

社会比较理论

比较行为,无疑有两种结果:TA比我强,焦虑;TA比我差,满足。其实这都是没明白“社会比较理论”真正的应用,必须明确:参照系是工具而不是目标!“美强惨”们可以作为参照工具,但TA们不是我们比较的目标!我们真正比较的只能是“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自信让我们更美,学习让我们变强,怜悯会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幸福,这才是比较的意义!

叠个甲:剧集尚未播出,具体故事还需等待。当然,在刷剧的时候别忘记:故事是“汪藏海”们的,而人生赛道是自己的,变美、变强、远离惨,还要我们自己去编写剧本。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排版:Julia

设计:姜黑勒久

图源:豆瓣、新浪微博、网络

/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