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这里林木葱茏,古树成群。它们或生于山巅,或立于村旁,千百年来,与人相守,与村落共生。
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系统规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司法介入和制度护航提供了明确依据,也填补了该领域国家层面法规的空白。
条例施行以来,贵州法院迅速响应,发布保护令、下沉调研、巡回普法……为“沉默”的古树撑起法律之伞,将“纸面法律”转化为“落地行动”。
盘州妥乐村,古银杏林蔚然成景。这里拥有3000余株古银杏,是全国罕见的集中分布区。保护工作曾长期依赖乡规民约和劝导机制,效果有限。游客攀爬、烧香,村民私挖、私建,一度让古树面临威胁。
4月10日,《条例》施行后不到一个月,贵州高院联合六盘水市两级法院深入盘州调研,走进妥乐村召开院坝会,与村民面对面座谈。当天,盘州市人民法院发布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并同步宣讲《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与《古树名木保护禁止行为宣传手册》,让法治精神走进乡间林下。
村民围坐院坝,听法官一条条讲解,讲到动情处,甚至有村民红了眼眶。
“以前觉得树是老祖宗留下的神树,保护靠信仰。”一位村民说,“现在靠法律,大家心里更踏实了。”
11天后,在铜仁市紫薇镇的千年紫薇王,也迎来了自己的“护身符”。这棵已有1400年树龄的紫薇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千年紫薇。但近年来,随着周边旅游不断升温,部分游客刻画、攀爬、焚香烧纸等不文明行为,已让这棵古树“吃不消”。
为此,江口法院会同印江法院、检察院联合出手,发布司法保护令,明确禁止刻画、悬挂、在保护范围内铺设硬化地面等七类危害行为,不断织密梵净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
而在六盘水水城区天门村,法院更进一步。在发布古树保护令的同时,也发出了一份古村落文化司法保护令。保护古树,也要保护它所依托的古村寨。
村中布依族人世代在树下举行传统祭祀。树,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根。法院通过巡回宣讲、情景模拟,让村民明白:破坏古树,不只是违法,更是断根。
这份努力的成效正在显现。数据显示,《条例》施行以来,截至目前,贵州全省法院共发出古树名木保护令5份,涉古树案件仅受理4起。案件数量低于保护令发布数量,背后是大量纠纷隐患被化解于萌芽,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大幅提升。
保护古树就是守护历史、传承文明。
在贵州,古树保护正走向“依法护”,用司法行动,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景雄
一审何永利
二审田洋
三审欧阳海南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