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麦浪在风里翻涌成书脊,炊烟在暮色中勾勒出页码。当油墨香与泥土味在乡间相遇,散落于河南大地的每一座农家书屋都化作生长在田野上的“黄金屋”。即日起,《田野上的“黄金屋”》主题报道走近散落在阡陌间的阅读微光,探访那些不囿于砖瓦的“黄金屋”,看它们如何让土地长出“思想的麦穗”。
大河网讯在豫南信阳平桥区,新集村以独特方式进入公众视野——这个没有名山大川的普通村落,却能跻身“2024长三角及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榜单。
新集村有间由空心院改造的农家书屋,青石小径、布瓦木窗之间,琅琅书声与风声鸟鸣交织,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图景。
打造乡村儿童的成长“书”适圈
从新集村农家书屋二楼望出去,鲜绿的草地与碧蓝的天空相接,来这里看书的有劳作完的村民,也有刚放学的孩子。
“爸妈,我在图书馆看书呢,你们那边怎么样?”每个周末,新集村农家书屋的电子阅览室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孩子们会用这里的电脑和外出工作的父母联络近况。
孩子们在农家书屋读书。
这间与新集小学仅100米之远的书屋,自2014年改建以来,已成为村里留守儿童的课后港湾。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团支部书记吴金辉告诉记者:“书屋对面就是新集小学,因为学校里80%都是留守儿童,所以建设之初,我们就希望这间农家书屋可以承担起辅助乡村教育的责任。”
改变总是悄然发生,吴金辉清晰地记得2016年那个触动时刻。当时,来新集村的采风记者偶遇一位在农家书屋埋头读书的十岁女孩,问及为什么喜欢来书屋时,女孩害羞地攥着书页一角低声说:“父母不在家,书屋里有人陪我。”
针对村里的孩子们,书屋藏书有很大一部分是绘本和名著。
童真又朴实的回答,更加坚定了吴金辉想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孩子“精神家园”的想法。如今,书屋内的5000余册藏书里,有专为孩子们配置的绘本、名著。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外出工作的父母视频通话不再是农家书屋的“重头戏”,但书屋却以更深的姿态浸润孩子们的生活。吴金辉说,“我们还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及周六日读书自习室,有管理员志愿辅导,解决留守儿童课后托管难题。”
木质书架上图书整齐地排列着,记者看到,放学后的孩子们或静坐一隅,沉浸于文字的世界;或与同伴分享阅读的快乐,共同进步成长。
不论是心灵归属还是知识求索,这间由空心院改造的二层书屋,早已成了新集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书”适圈。
成为田园生活的四季“书”适圈
农家书屋的辐射效应不止于阅读。这座曾荒废的院落,如今既是村民的文化驿站,更成为乡村旅游新地标。
“设计时巧妙保留豫南民居特有的布瓦房、狗头门楼等建筑肌理,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空间设计。”吴金辉说,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新集村农家书屋成了新晋“网红打卡点”。
“村里要发展,首先就是要能吸引人。”吴金辉说,“农家书屋也给来新集‘村游’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舒适圈,游客到了这里,煮一壶茶,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享受慢下来的时光,十分惬意。”
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
“在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里,背诵出农谚的孩子能用积分兑换植物拓印体验。”谈及农家书屋更长远的发展时,吴金辉认为,应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书屋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四季书香”计划正在新集村的规划中。
拓印坊可以体验非遗技艺。
吴金辉希望,不论是前来观赏的游客、组团研学的孩子,还是当地的村民,都能透过这间书屋的木格窗看见四季流转:春赏油菜花海诵读会,夏观文化广场星空夜读,秋听稻田丰收故事会,冬围炉传习非遗技艺。
据了解,村内还陆续改造建成“三院七坊”、村史馆等文化空间,形成特色文化聚落,先后获得国家“美丽宜居村庄”“第一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精选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
在吴金辉看来,农家书屋恰似连接城乡的虹桥,为彼此打造出了专属的“书”适圈,“既让村里的孩子看见更广阔世界,也让外来的游客读懂农耕文明的诗意”。(董蕾)
编辑:谭敏审核:安艳鸽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