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余盛林:用传承与创新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5-04 00:23:31十堰广电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张欣吕前玲通讯员王莹宇陈迪隆)“五一”前夕,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盛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一起来看,他是如何从逃离大山的打工青年成为返乡筑梦的“茶匠书记”,带领村民蹚出一条茶旅融合的致富新路。

近日,记者在秦家坪村见到余盛林时,他正在和村民们商量村里未来的发展计划。

余盛林说:“要将荣誉变成动力,抢抓时机快速推进村里的茶旅融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力争今后5年到10年村里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家坪村曾是大巴山深处交通闭塞、产业凋敝的省级贫困村,年轻人纷纷离乡。2004年,余盛林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务工,外出的所见所闻,让他决定回到家乡,和村民们一道改变家乡好茶却“卖不上价”的局面。

余盛林告诉记者,深圳的生态好茶是按克卖,每克价格能卖到上百元,而自己家乡的生态好茶一斤还卖不到一百元,这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带领父老乡亲们共同摆脱贫困。

2006年,余盛林带着全部积蓄回乡,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炒茶的重担。老母荒云雾剑茶炒制技艺,与其它茶叶不同。为了将这独门绝技转化为可传承的工艺标准,余盛林连续7个采茶季住在工坊。白天记录不同湿度、温度下的炒制数据,夜晚对照前辈留下的口诀反复试验。经过多年努力,将原本口耳相传的“看茶做茶”经验转化为量化指标,让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标准。

余盛林介绍,通过用手在锅中磨,来掌握茶叶密度,茶叶扁平似剑,冲泡后叶绿汤清,出现“三五沉浮”现象,即三成茶叶在茶汤上层,有五层在茶汤底层,还有两层在中间上下游动,像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鱼儿翩翩起舞。

传统绿茶只采春茶,望着漫山遍野的夏秋茶,余盛林动了心思。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们研发出了一款获得国家专利的新设备,通过新设备可以将夏茶、秋茶、大叶子茶变废为宝,做成了富含γ-氨基丁酸的一款红茶。

这项获得国家专利的加工设备,让原本每斤2元的夏秋茶原料摇身变为价值80元的红茶与“武当青柑茶”。余盛林介绍,去年,仅这款红茶就售卖了200多万元,将农户的采摘周期由之前的1个月提高至3个月左右,茶叶产量也同比增加了4倍以上。村民的收入也由原来的2至3千元,增加至1万多元。

在余盛林的带领下,当地不仅壮大了茶产业,也打响了品牌。但是如何让百年老茶树焕发新的生命力?余盛林想到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催生新的消费热点。

“我当初走出大山,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乡,如今再次走回来,就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余盛林说,目前他们新建了非遗制茶工坊,能够让游客在现场体验手工制茶九道工序的每一个步骤,沉浸式地体验传统制茶工艺的乐趣。茶旅融合发展吸引不少游客来到村里,村里也顺势办起了农家乐、民宿,让村民的收入实现了翻番。

多年来,余盛林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他把10多名党员培养成制茶工匠,把2万亩荒山变“绿色银行”,将3棵百年老茶树塑造成文旅地标,700多位村民成“股东”,共享发展红利。如今,秦家坪村以茶为媒,正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体验,一个集文化传承、生态康养、产业升级于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余盛林说,700多位父老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他一定要把这份责任扛下来,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