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奋斗者”:卫生健康系统代表讲述“医者仁心”故事

2025-04-22 21:56:05上游新闻

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游新闻记者在见面会现场了解到,5位卫生健康系统代表围绕“践行医者仁心护佑人民健康”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讲述他们守护人民健康的故事。

见面会现场。图片来源/国新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

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表彰新一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们是医学高峰的攀登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同时也是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讲述“医者仁心”故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一直扎根农村,她所在的村庄是以畲族和仫佬族为主的民族村寨,全村有8个自然村寨,456户常住人口,1899人。25年来,她以卫生室为家,手机24小时开机,认真接待服务每一个患者,深入群众每一户,了解村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做好常见病的诊疗、慢性病随访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与村民融为一体,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称赞。一个药箱、一把雨伞、一双雨鞋、一只手电筒,就是她出诊的全部装备。她累计出诊行程达一万多公里,接诊患者达10万人次,出诊2万余人次。乡亲们对她的称呼从“妹儿”“大嫂”到如今的“伯母”。杨世霞表示,“这是他们对我工作的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图片来源/国新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表示,他所从事的领域是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脑胶质瘤,脑胶质瘤主要发生于大脑,恶性脑胶质瘤平均存活期短。

“我带领我们团队,为了攻克这个疾病,奋斗了37年。30多年来,我们主要建立了两个图谱,一个是为了使患者活得更好,我们建立了大脑功能区精准图谱,这样使脑胶质瘤患者在图谱指导下实现了精准切除,使患者术后功能得到了良好保护。同样我们也建立了脑胶质瘤的多组学数据图谱,通过这个数据图谱,我们发现了促使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基因,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了这个基因,针对这个基因,我们研发了一个小分子化合物,可以使这部分患者可以活得更长。”江涛说。

回忆起第一次接触麻风病人时,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坦言自己心里是害怕的。

1995年,19岁的邢少云从卫校毕业,分配到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麻风病区工作。当时,病区里住有200多名麻风病患者。邢少云在麻风病区工作了30年。为了将这些护理知识传授给海南更多的基层医护人员,她脱去了隔离衣,到各个市县去,跟麻风病人直接接触,培训基层医护人员并指导提升了全省的麻风病防治能力,更推动了全省麻风病防治模式的转变。

“现在,在院休养的麻风病人都亲切地叫我‘阿侬’‘女儿’,这些称呼满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多年坚守的认可,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邢少云说。

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焦建栋亲历了无锡疾控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基层疾控工作者,他和同事围绕“建体系、提能力、抓落实、护健康”下功夫,持续提高疾控的核心能力。推进多部门协同传染病综合防控,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重点人群免费接种肺炎球菌疫苗、HPV疫苗,将水痘疫苗纳入地方免疫规划,适龄儿童水痘发病率显著下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是一名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医生,她的导师是全国名中医罗颂平,作为岭南罗氏妇科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帮助女性圆她们当妈妈的梦想,积极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研中医疗法,用现代科技去解析“种子培土”的原理。同时,他们还和西医同道一起,去制定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并且推广到了基层,走进了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区的88家医疗机构。同时,他们也设立了海外工作站,通过系列学术演讲,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的62万人次,让中医精华在海外开花结果。

践行白求恩精神

此次5位卫生健康系统代表中,有三位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图片来源/国新网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表示,在工作中,无私奉献的精神逐渐转化为她的责任和使命。

“麻风畸残,对于麻风患者而言,是一道难题,如果伤口没有给予及时干预,那么患者有可能会截肢。”邢少云说,她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双下肢多处溃疡,血供非常差,他当时来的时候,6个大创面显露骨膜。

“这名患者告诉我,他的腿不能截,他还要上山割橡胶,老妈和女儿还等着他照顾。”邢少云说,她认真向专家和同行请教,带领着团队运用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开启漫长的治疗之路。每天换药两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密切观察伤口的病况。终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患者的伤口治愈了。

“患者说,你们保住我的腿,就是救了我们全家。那一刻,我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欣慰以及满足。”讲述过程中,邢少云数次哽咽。

在“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杨世霞看来,乡村医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在停电的卫生室打着手电筒抢救病人,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传承。对她而言,践行白求恩精神,就是扎根农村,默默守护父老乡亲。“因为我知道,那里的乡亲们需要我。”

杨世霞表示,农村的医疗条件比不上大城市,缺少先进的设备,部分药品也没有那么齐全。“可这就像爬山一样,虽然道路艰难,只要我有决心,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爬到山的顶峰。”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江涛认为,精益求精能更好地体现白求恩精神,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实际是一种尊重生命。

“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每天主要是与大脑打交道。大脑是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手术中,毫米偏差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比如失语或者导致运动障碍。”江涛表示,作为医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他也一定会进行100%的努力,患者的幸福就是医生最大的快乐,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最大体现,是患者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我国第一款脑胶质瘤的靶向药研发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在见面会上讲述了国内第一款治疗脑胶质瘤的靶向药物研发过程。

“脑胶质瘤是一个特别难缠的病,因为我们大脑的血脑屏障会阻碍药物进入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找到有效药物,并使药物能进入大脑,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比翻山越岭还要难的事情。我们从2004年开始,进行标本DNA、RNA、蛋白测序,大概用了十年时间,发现有些生存预后差的患者存在一个融合基因,它使患者对我们目前的放疗、化疗甚至血管治疗会产生抗药性。”江涛说。

江涛表示,他和团队对这个基因的功能又进行了进一步验证,证明这个基因就是导致患者耐药和复发的主要基因。基因找到了,如何抑制这个基因使患者得到救治?他们研发了一个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如果这个基因阳性的患者应用这种药物,存活期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经过近20年时间,这个药物在2024年4月23日正式上市,上市之后就使这类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这是我们国内第一款治疗脑胶质瘤的靶向药物,让患者享受到了临床科学家的最新成果。

“通过20年的研发过程,我们有个体会,就是作为医生,一定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抓住临床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成果从实验室再回到临床,才能使患者获益。”江涛说。

江涛表示,癌症治疗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从过去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进入免疫治疗,特别是基于细胞和基因的治疗,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他们的团队也在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消灭癌症。目前团队已经研发了新一代抗体,并且已经进入一期临床试验,从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来看,已经获得初步结果。

100名麻风病人的“临终关怀

大半辈子都在从事着麻风病患者的照护工作邢少云,把这份工作看成一场漫长的守护。

“麻风病人患病以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些因病致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病增多,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与日俱增。日常陪伴,是我给他们的最平凡却又最温暖的关怀。很多病人,只要你内心真正把他当成你的亲人、朋友、伙伴,哪怕你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倾听他的过往,也能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热忱。”邢少云说。

在讲述过程中,邢少云提起一位87岁的徐阿公的故事。徐阿公一直一个人居住,双目失明,双下肢严重溃疡。经过邢少云一年多的照料,老人的伤口愈合了。“老人告诉我,你比我们的亲生女儿还亲,这里就是我最后的归宿。”

在邢少云的讲述中,很多老人在最后的时间里,都是她和同事精心准备每一餐饭,按时治疗和护理,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用温暖的话去鼓励他们。“有一位75岁的蔡阿公,他离世的那晚,是我值夜班陪伴着他,我紧紧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嘴角带着微笑,平静、安然地离去。”

“这些年,我们送走了100多位老人,每次的‘临终关怀’,都是用爱给他们的人生画上温暖的句号。我们治疗的不仅是身体的伤痛,更是在他们人生暮年带给他们爱的温暖。”邢少云说。

上游新闻记者崔涛

编辑:陈艳琦责编:吴忠兰,郎清湘审核:阮鹏程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