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乐:做强综治中心“主引擎” 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

2025-04-11 14:16:4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焦雪通讯员刘宁宁李蕾蕾潍坊报道

潍坊市昌乐县积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县、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资源、融合并轨、创新机制、多元化解”,不断提升综治中心“一站式”平台功能,带动多元参与、多级联动的立体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实现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聚焦“一站受理”,强化平台功能。整合部门工作力量,依托县综治中心,组织25个县直部门(单位)入驻,建立一窗受理、会商研判、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打造群众诉求“一站办理”平台。按照“五有”标准整合镇街综治工作力量,10个镇(街、区)全部通过“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验收。同时,在896个自然村、230个城区网格全部设立矛调工作室,构建起以县、镇综治中心为龙头的纵向三级联动、横向部门协同的“大综治”工作格局。合并多线诉求渠道,将信访、政务热线、国务院“互联网+督查”以及人民网留言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并入中心运行,赋予中心联合接访、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服务管理、社会治理、热线运行“五大中心”职能,落实首接、指定、兜底“三项责任”,确保群众反映问题“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地”。统筹线索收集分析,中心统筹信访接待、政务热线、网格员走访等“线上+线下”工作,建立集来信、来访、来电、入户“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和社会稳定风险线索收集、分析工作体系,全口径排查各类矛盾诉求。今年以来,各类渠道共收集群众诉求事项5.3万余条,办结率达95%以上,吸附基层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的成效显著。

推动“多元参与”,提高解纷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调解作用,在县综治中心设立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引入警调、检调、诉调,组织30名调解能手组成专家库,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涉及金额62余万元。打造特色调解品牌矩阵,坚持“乐调纠纷·解忧为民”的工作理念,打造“乐易调”特色调解品牌,先后建立“老杜工作室”“老胡工作室”“小林调解室”等15个特色调解工作室。深度挖掘人民调解力量,依托镇级综治中心,发动村“大总管”“村口大妈”、农村“文化人”三支民间力量组建民间调解队伍,成为调解力量的重要补充。

强化“多级联动”,创新矛调机制。创新实行“三三制”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建立村、镇街、县“三级三轮”联动互补调解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少矛盾上行。村级调解员“及时调”,每个村调委会设3名以上调解员,按区域划分责任,第一时间到现场摸清情况并处置;对现场无法调解的,组织“五老”人员等进行集中调解;对疑难纠纷联系包联政法干警、村居法律顾问等参与,“情理法”深度结合进行调解。镇级综治中心“分流调”,村级调解未成的,镇综治中心分流到所在社区或相关部门进行调解;对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统筹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调解;对重点矛盾纠纷,镇(街、区)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班推动化解。县级综治中心“统筹调”,村镇两级调解未成的,由综治中心分派至职能部门或品牌调解室,因案施策、精准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组织相关部门和律师、心理咨询师、法学会会员等,运用释法明理、心理疏导等方式调解;暂时调解不成的建立台账,持续跟踪管理、适时再调,或者导入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相应法律程序。“三三制”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推行以来,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镇村得到有效化解。

坚持“闭环成链”,推动事要解决。推行“矛调+”联动,县综治中心建立“矛调+警情”“矛调+12345热线”联动机制,将中心调解嵌入警事、热线等领域,实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今年以来,通过矛调和12345热线、警情联动,化解矛盾纠纷41件。会商跟踪督办,县、镇综治中心实行“主体监管、社会监督、问题督办、情况通报”的“四位一体”督促评价制度,对群众诉求跟踪督查督办。今年以来,县综治中心已开展评议监督3次,下发工作提醒5次。回访结果,按照“谁调处、谁回访、谁负责”的原则,每月采取电话、网络、上门等形式对矛盾纠纷调处当事人进行回访,及时反馈责任单位改进提升,最大程度争取群众满意。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